|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国内外矿岩可崩性及崩落规律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1-18页 |
| ·自然崩落机理及崩落过程介绍 | 第11-13页 |
| ·矿岩可崩性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 第13-16页 |
| ·矿岩崩落规律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 第16-18页 |
| ·相关技术要点和难题 | 第18-1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矿区地质概况及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 第22-26页 |
|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 第22-23页 |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2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2-23页 |
| ·矿石质量及围岩蚀变 | 第23页 |
|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 | 第23-24页 |
| ·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 第24-25页 |
| ·采矿方法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及原岩应力测试 | 第26-34页 |
|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 第26-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 ·试验结果 | 第28页 |
| ·研究范围内的原岩应力测试 | 第28-33页 |
| ·测试的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 ·实际测试的具体流程 | 第30页 |
| ·原岩应力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第30-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工程地质调查和岩体质量评价 | 第34-56页 |
| ·工程地质调查 | 第34-41页 |
| ·调查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34-35页 |
| ·矿岩体优势结构面组统计分析 | 第35-40页 |
| ·调查结果汇总及分析 | 第40-41页 |
| ·岩体质量评价 | 第41-54页 |
| ·岩体质量评价方法及其标准 | 第41-51页 |
| ·矿岩体质量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矿岩可崩性系统化评价及崩落水力半径研究 | 第56-69页 |
| ·矿岩可崩性系统化评价 | 第56-62页 |
| ·基于岩体质量的矿岩可崩性分级结果 | 第56-59页 |
| ·基于 AHP-Fuzzy 理论的可崩性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59-62页 |
| ·可崩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62页 |
| ·崩落水力半径及拉底形状的研究 | 第62-68页 |
| ·基于 Laubscher 崩落图法的崩落水力半径研究 | 第62-64页 |
| ·基于 Mathews 稳定图法的崩落水力半径研究 | 第64-67页 |
| ·研究结果汇总及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基于 3DEC 的崩落规律数值模拟 | 第69-93页 |
|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简介 | 第69-72页 |
| ·三维离散元程序 3DEC 介绍 | 第72-73页 |
| ·基本假设和计算原理 | 第72页 |
| ·计算循环及基本求解过程 | 第72-73页 |
| ·数值计算方案 | 第73-77页 |
|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7-82页 |
| ·基础矿体模型建立的方法 | 第77-79页 |
| ·基础矿体模型建立的结果 | 第79-81页 |
| ·最终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1-82页 |
| ·数值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82-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 第七章 崩落各阶段块度分布规律研究 | 第93-109页 |
| ·自然崩落各阶段块度研究的基本原理 | 第93-97页 |
| ·各阶段块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 | 第97-108页 |
| ·崩落块度结果及其分析 | 第97-103页 |
| ·放出块度结果及其分析 | 第103-107页 |
| ·卡斗状况分析 | 第107-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 ·下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 附录 | 第117-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