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岩移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 ·我国矿山采空区现状 | 第11-12页 |
| ·采空区灾害与隐患 | 第12-13页 |
| ·采空区防治措施 | 第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机械式测量仪器 | 第13-15页 |
| ·电测式测量仪器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非接触式岩移监测系统原理 | 第18-24页 |
| ·激光测距原理 | 第18-20页 |
| ·激光的产生的原理 | 第18页 |
| ·激光测距系统原理 | 第18-20页 |
| ·非接触式岩移监测系统原理 | 第20-23页 |
| ·系统整体结构 | 第20-22页 |
| ·测量方法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非接触式岩移监测系统硬件开发 | 第24-39页 |
| ·电气设计 | 第24-30页 |
| ·电气元件选型 | 第24-26页 |
| ·系统整体原理图设计 | 第26-30页 |
| ·机械设计 | 第30-37页 |
| ·激光仪安装架设计 | 第30-37页 |
| ·合作目标及安装架的设计 | 第37页 |
| ·防爆设计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智能型岩移预警系统软件开发 | 第39-63页 |
| ·设计目标与需求分析 | 第39-40页 |
| ·设计目标 | 第39页 |
| ·需求分析 | 第39-40页 |
| ·总体设计 | 第40-41页 |
| ·功能模块设计 | 第41-45页 |
| ·实时监测数据显示模块 | 第41-42页 |
|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 第42-43页 |
| ·回归分析模块 | 第43-44页 |
| ·短信预警模块 | 第44-45页 |
| ·软件核心技术 | 第45-48页 |
| ·操作界面设计 | 第45页 |
| ·数据库建立 | 第45-46页 |
| ·回归分析方法 | 第46-48页 |
| ·短信预警模块 | 第48页 |
| ·软件界面测试 | 第48-51页 |
| ·主窗口界面测试 | 第48-49页 |
| ·查询界面测试 | 第49页 |
| ·数据分析功能测试 | 第49-51页 |
| ·部分源程序代码 | 第51-62页 |
| ·主窗口程序代码 | 第51-52页 |
| ·波形数据显示窗口程序代码 | 第52-54页 |
| ·发送预警信息程序代码 | 第54-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基于系统合作目标测程的实验研究 | 第63-70页 |
| ·激光测程原理 | 第63-64页 |
| ·空气传输 | 第63页 |
| ·测程计算 | 第63-64页 |
| ·实验设备及要求 | 第64-65页 |
| ·实验步骤 | 第65-66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 ·实验结果 | 第66-68页 |
| ·实验分析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 第70-76页 |
| ·工程背景 | 第70-71页 |
| ·柿竹园岩移监测工程背景 | 第70-71页 |
| ·大红山岩移监测工程背景 | 第71页 |
| ·现场安装与调试 | 第71-73页 |
| ·应用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 ·柿竹园应用效果分析 | 第73-74页 |
| ·大红山应用效果分析 | 第74-75页 |
| ·应用结果分析 | 第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