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7页 |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以及人文情怀 | 第14页 |
·城市中产阶级需求的大众休闲娱乐文化趋势明显 | 第14页 |
·全民休闲时代的来临,重写城市产业结构的经济格局 | 第14-15页 |
·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与游憩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 | 第15页 |
·我国游憩系统化理论研究不全面 | 第15-16页 |
·人居环境游憩系统的供需平衡面临挑战 | 第16-17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7-2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框架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第2章 人居环境中的户外游憩理论概述 | 第28-50页 |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8-35页 |
·人居环境概论 | 第28-30页 |
·人居环境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 第30-32页 |
·人居环境中的游憩系统和游憩空间 | 第32-35页 |
·人文主义地理学理论 | 第35-37页 |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概述以及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基本思想 | 第35-36页 |
·人文主义地理学中的空间感 | 第36页 |
·人文主义地理学中的地方感(场所感知)及场所理论 | 第36-37页 |
·户外游憩相关理论 | 第37-48页 |
·游憩概念及意义 | 第37-40页 |
·城市户外游憩的发展历程 | 第40-44页 |
·城市户外游憩动机、游憩需求以及游憩体验 | 第44-45页 |
·城市户外游憩资源类型及分类 | 第45-46页 |
·城市户外游憩资源的承载力分析 | 第46-47页 |
·城市户外游憩管理 | 第47页 |
·城市户外游憩机会谱(ROS) | 第47-48页 |
·供需理论及供需平衡 | 第48-50页 |
·经济学概念中的供需理论 | 第48-49页 |
·供需平衡的概念以及供需平衡条件 | 第49-50页 |
第3章 人居环境中的户外游憩需求的研究 | 第50-80页 |
·人居环境户外游憩需求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50-52页 |
·人居环境的理想与游憩需求的理想存在一致性 | 第50-51页 |
·游憩功能的完善成为影响当前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 | 第51页 |
·游憩需求的增长推动城市空间的演变 | 第51页 |
·游憩休闲产业对于宜居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 | 第51-52页 |
·游憩文化的形成对城市文化的推动作用 | 第52页 |
·户外游憩的动机研究 | 第52-58页 |
·基于外在驱动力的户外游憩动机 | 第53-54页 |
·基于内在驱动力的户外游憩动机 | 第54-56页 |
·游憩动机与年龄因素分析 | 第56-58页 |
·游憩动机与家庭结构因素分析 | 第58页 |
·户外游憩需求等级 | 第58-59页 |
·户外游憩的需求影响因素以及需求曲线研究 | 第59-73页 |
·城市户外游憩需求增长的基本动力 | 第60-61页 |
·城市户外游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9页 |
·城市户外游憩需求曲线以及游憩需求的弹性的研究 | 第69-73页 |
·人文主义地理学视野下的户外游憩需求研究 | 第73-75页 |
·人居环境中游憩需求管理的原则 | 第75-77页 |
·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中游憩需求管理面临的问题 | 第77-80页 |
·游憩需求由单一化向多样性需求转变的困境 | 第77-78页 |
·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游憩需求不均衡现象 | 第78页 |
·城镇蔓延中的游憩空间不足及规划不完善 | 第78-79页 |
·游憩需求的教育引导和政策鼓励不到位 | 第79-80页 |
第4章 人居环境中的户外游憩机会供给及供需均衡的研究 | 第80-116页 |
·户外游憩机会的供给条件研究 | 第80-89页 |
·户外游憩机会供给的资源条件:户外游憩资源及游憩环境 | 第80-84页 |
·户外游憩机会的主要承载体:游憩空间 | 第84-89页 |
·户外游憩机会的供给者研究 | 第89-96页 |
·户外游憩机会的公共部门提供者 | 第91-93页 |
·户外游憩机会的私营部门提供者 | 第93-94页 |
·户外游憩机会的公益性组织提供者 | 第94-95页 |
·户外游憩机会供给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 第95-96页 |
·户外游憩供给的影响因素以及供给曲线分析 | 第96-103页 |
·户外游憩机会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7-100页 |
·城市户外游憩供给函数曲线研究 | 第100-102页 |
·城市户外游憩供给弹性研究 | 第102-103页 |
·基于经济学供需均衡理想的户外游憩供需研究 | 第103-108页 |
·城市户外游憩需求和供给的均衡形成条件 | 第104页 |
·户外游憩的需求均衡与供给均衡的过程 | 第104页 |
·城市户外游憩供需的变化与均衡量的变动 | 第104-105页 |
·城市户外游憩供需均衡的维持条件——蛛网模型中的动态平衡探索 | 第105-108页 |
·户外游憩供需均衡模式的实践探索 | 第108-111页 |
·游憩需求的管理和引导探索 | 第108-109页 |
·游憩活动的分析管理 | 第109页 |
·游憩资源的承载力分析 | 第109-110页 |
·游憩效益评价研究 | 第110页 |
·游憩供给的协同管理和规划 | 第110页 |
·游憩关联数据的收集及管理 | 第110-111页 |
·管理户外游憩机会供需均衡的外部影响力研究 | 第111-112页 |
·技术和社会科技力量的影响 | 第111页 |
·城市化进行的影响 | 第111页 |
·人口变动和公众教育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户外游憩管理过程的主要方法及管理策略 | 第112-114页 |
·城市的的游憩管理过程以及目标 | 第112页 |
·城市户外游憩需求和活动的管理及策略 | 第112页 |
·城市户外游憩资源的承载力分析 | 第112-113页 |
·城市户外游憩活动机会图谱的应用 | 第113页 |
·城市户外游憩效益的管理及评估 | 第113-114页 |
·我国宜居城市进行有效户外游憩管理的启示 | 第114-115页 |
·宜居城市的游憩设计和规划的原则 | 第114页 |
·基于游憩需求的管理体系构建 | 第114-115页 |
·基于游憩资源的管理系统构建 | 第115页 |
·基于游憩活动行为管理的系统构筑 | 第115页 |
·基于游憩效益管理的系统构筑 | 第115页 |
·我国的城市户外游憩供给和管理面临的问题 | 第115-116页 |
第5章 以大连市主城区为例实证研究 | 第116-146页 |
·大连市户外游憩需求调查的分析 | 第119-125页 |
·大连市主城区居民基于内外游憩动机的需求分析 | 第120-122页 |
·大连市主城区居民游憩成本的支付等级分析 | 第122-123页 |
·大连市主城区居民面对游憩活动中冲击的认识 | 第123-124页 |
·大连市主城区居民对不同游憩地的偏好调查 | 第124-125页 |
·大连主城区户外游憩资源现况 | 第125-131页 |
·大连市的土地资源以及基于土地资源的游憩场所和活动 | 第125-128页 |
·大连市的人工地貌资源及其基础上的游憩机会供给 | 第128页 |
·大连市的城市空间布局及规划 | 第128-131页 |
·大连市主城区户外游憩场所调查 | 第131-135页 |
·大连市主城区户外游憩场所 | 第131-135页 |
·大连市户外游憩机会及其提供者调查 | 第135-137页 |
·大连市户外游憩机会提供者:公共部门、私营部门、非营利公益组织 | 第135-137页 |
·连森林动物园实证研究 | 第137-144页 |
·大连森林动物园需求研究 | 第137-139页 |
·大连森林动物园资源及游憩活动行为研究 | 第139-143页 |
·大连森林动物园供需均衡的研究 | 第143-144页 |
·大连市户外游憩供需问题及管理策略 | 第144-146页 |
·户外游憩供需空间的不均衡的策略 | 第144页 |
·大连市不同游憩机会的供给者进行协同管理 | 第144-145页 |
·大连市游憩系统数据的收集和管理 | 第145-146页 |
第6章 结论以及展望 | 第146-150页 |
·户外游憩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展望 | 第146-147页 |
·研究的创新点和总结 | 第147-148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7页 |
·总结 | 第147-148页 |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的研究思路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附:问卷调查表 | 第158-163页 |
附: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