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心理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一、绪论第10-16页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1页
  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3页
 (二)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第13-15页
  1. 选题依据第13-14页
  2.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三) 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15-16页
  1. 创新点第15页
  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二、“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心理的内涵解析第16-24页
 (一)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内涵第16-21页
  1. 冲突的含义第16-17页
  2.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含义第17-18页
  3.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征第18-21页
 (二) 群体心理的内涵第21-24页
  1. 群体的含义第21-22页
  2. 群体心理的含义第22-24页
三、“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心理的现状分析第24-38页
 (一)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心理表现第24-29页
  1. 造势心理第24-25页
  2. 悲观消极心理第25-26页
  3. 借机发泄心理第26-27页
  4. 盲目从众心理第27-28页
  5. 不信任的政治心理第28页
  6. 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第28-29页
 (二)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心理特征第29-32页
  1. 非理性第29-30页
  2. 复杂性第30-31页
  3. 传染性第31-32页
  4. 易变性第32页
 (三)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心理传导机理分析第32-34页
  1. 暗示是群体心理传导发生的前提条件第33页
  2. 情绪感染是心理传导的必经之路第33-34页
  3. 模仿是心理传导的最后输出品第34页
 (四)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心理的成因分析第34-38页
  1. 社会财富占有不平等导致社会成员的失落感、不公平感增强第34-35页
  2. 公开透明制度的缺失和官员权力的异化导致对政府的信任感减弱第35页
  3. 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和道德的缺失导致社会认同感降低第35-36页
  4. 缓解矛盾组织的缺乏和民意表达机制不畅通导致发泄不满的受挫感增强第36-38页
四、群体心理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影响第38-45页
 (一) 群体心理对“无直接利益冲突”本身的影响第38-40页
  1. 群体积极心理能缓和矛盾第38-39页
  2. 群体消极心理会激化社会冲突第39-40页
 (二) 群体心理对无直接利益冲突主体的影响第40-45页
  1. 情绪唤起第40-41页
  2. 自我效能感和集体安全感增强第41-42页
  3. 满足宣泄消极情绪的需要第42-43页
  4. 自我合理化和行为认同感增强第43-45页
五、消解不良群体心理,缓和社会矛盾第45-53页
 (一) 创设良好的社会宏观环境,营造消解不良情绪的心理氛围第45-47页
  1. 良好的经济环境是理性群体心理形成的基础条件第45页
  2. 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理性群体心理最直接、最突出的影响因素第45-46页
  3.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理性群体心理形成的潜移默化影响因素第46-47页
 (二) 把握“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心理特征,增强心理疏导的有效性第47-53页
  1. 把握社会冲突群体的心理特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第47-48页
  2. 强化群体心理的引导和干预,增强心理疏导的有效性第48-50页
  3. 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缓解心理压力第50-51页
  4. 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提高心理承受力第51-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录第57-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建设--以裁判文书为视角
下一篇:从大学生自杀现象论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