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2页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事件应对能力相关理论 | 第12-18页 |
·公共危机事件的基本理论 | 第12-14页 |
·公共危机事件含义 | 第12页 |
·公共危机事件的特征 | 第12-13页 |
·公共危机事件的阶段划分 | 第13-14页 |
·地方政府的概念阐释 | 第14页 |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理论 | 第14-15页 |
·应对能力是政府能力的核心构件 | 第14-15页 |
·应对能力是动态管理能力 | 第15页 |
·应对能力是对管理目标实现综合管理的体现 | 第15页 |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理论 | 第15-18页 |
·委托——代理模型 | 第15-16页 |
·4R模式 | 第16-18页 |
第3章 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实证研究——以北京7·21大暴雨为例 | 第18-24页 |
·事件回顾 | 第18页 |
·北京地方政府应对事件的可取经验 | 第18-19页 |
·反应迅速,救援及时 | 第18-19页 |
·领导亲赴灾区,高度重视灾情 | 第19页 |
·信息预警工作较为及时 | 第19页 |
·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明显提高 | 第19页 |
·灾后重视程度加强 | 第19页 |
·非政府组织的救援力量凸显 | 第19页 |
·北京地方政府处理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 | 第19-24页 |
·城市应对灾害能力仍较低 | 第20页 |
·城市管理缺陷,安全保障不足 | 第20页 |
·公众的社会灾害意识淡薄 | 第20-21页 |
·危机信息传递缺乏及时有效性 | 第21页 |
·当地政府应对危机事件能力不足 | 第21-22页 |
·群众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和知识 | 第22-24页 |
第4章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事件应对能力状况分析 | 第24-28页 |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事件应对意识现状分析 | 第24页 |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法制贯彻能力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地方政府应对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现状分析 | 第25页 |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 第25页 |
·应急响应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能力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第5章 国外地方政府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经验借鉴 | 第28-32页 |
·美国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经验 | 第28-29页 |
·法律先行 | 第28页 |
·反应迅速 | 第28页 |
·增强组织结构的灵活性 | 第28-29页 |
·公开透明 | 第29页 |
·日本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经验 | 第29-30页 |
·法律法规体系完备 | 第29-30页 |
·公共危机信息系统完备 | 第30页 |
·宣传教育到位 | 第30页 |
·国外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的启示 | 第30-32页 |
·提升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理念 | 第30-31页 |
·加快法律法规的完善进程 | 第31页 |
·过程性应对公共危机事件 | 第31页 |
·信息公共透明 | 第31-32页 |
第6章 全面提升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具体措施 | 第32-40页 |
·提高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意识 | 第32-33页 |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危机事件应对意识 | 第32页 |
·坚持以防为主的危机事件应对理念 | 第32-33页 |
·推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氛围 | 第33-34页 |
·把控信息源头 处理好第一现场 | 第33-34页 |
·关键步骤 新闻发布会 | 第34页 |
·后续工作 网络舆论引导 | 第34页 |
·完善公共危机事件应对机制 | 第34-36页 |
·建立危机预警体系和危机风险评估机制 | 第34-35页 |
·建立政府危机应对控制指挥中心 | 第35-36页 |
·完善政府官员的问责制 | 第36页 |
·协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 | 第36-38页 |
·地方政府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扶持 | 第36页 |
·非政府组织加强自身建设 | 第36-37页 |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 第37页 |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 第37页 |
·建立全面的监督机制 | 第37-38页 |
·构筑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治理模式 | 第38-39页 |
·确立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领导地位 | 第38页 |
·培育和发展社会民间组织 | 第38页 |
·应对手段多样化 | 第38-39页 |
·加强公共危机应对研究 | 第39-40页 |
·重视智囊机构的作用 | 第39页 |
·加强危机应对能力理论的研究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