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一个理论问题:理解儿童 | 第9-10页 |
| ·一个现实问题: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 第10页 |
| ·成长中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 ·基本概念 | 第13-16页 |
| ·生命与生命过程 | 第13-14页 |
| ·前概念 | 第14-16页 |
| ·生命过程前概念 | 第16页 |
| ·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 ·国内外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第16-20页 |
| ·国内外关于儿童生命前概念的研究 | 第20-25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5-34页 |
|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研究问题 | 第25-26页 |
| ·研究的取向与研究策略的选择 | 第26-27页 |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7-34页 |
|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7-29页 |
| ·资料收集的方法与过程 | 第29-30页 |
|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30-31页 |
| ·研究的质量评估 | 第31-32页 |
|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 第32-34页 |
| 第4章 Y 园大班幼儿生命过程的前概念 | 第34-61页 |
| ·Y 园大班幼儿生命来源的前概念 | 第34-47页 |
| ·人是从哪里来的? | 第34-38页 |
| ·人为什么会在妈妈肚子里? | 第38-41页 |
| ·“穿着漂亮衣服”的“小萝卜”:胎儿在母体中的状态 | 第41-45页 |
| ·“在肚子上划一道口子”:从母体中分离 | 第45-46页 |
| ·“因为耳朵像,所以像爸爸”:模糊的“遗传”概念 | 第46-47页 |
| ·Y 园大班幼儿生长的前概念 | 第47-53页 |
| ·“长高了,变大了”可以“打小孩,拥有电脑、手机”:生长的定义 | 第47-49页 |
| ·小朋友会“慢慢长大”,“长高了就不长了”:生长的特点 | 第49-50页 |
| ·“多吃饭,多睡觉,听话”:生长的原因 | 第50-51页 |
| ·“长大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和“不想长大”:幼儿对生长的态度 | 第51-53页 |
| ·Y 园大班幼儿衰老的前概念 | 第53-56页 |
| ·“变丑了”“没力气”“不用做事”:衰老的表现 | 第54页 |
| ·“人长大了,再过一会,一天会变老一点”:衰老的特点 | 第54-55页 |
| ·“不想变老”和“想变老”:对衰老的态度 | 第55-56页 |
| ·Y 园大班幼儿关于“死亡”的前概念 | 第56-61页 |
| ·“僵尸、吸血鬼、神仙或一口气”:死亡就是变成另外一种东西 | 第56-57页 |
| ·“天堂、土里、水里、沙漠或家里”:死亡后的归属 | 第57-58页 |
| ·“人死了就活不过来了,不能做事了”:死亡的特点 | 第58-59页 |
| ·“活到一百岁就死了”或者“饿死、渴死”“杀死”:死亡的原因 | 第59-60页 |
| ·“死了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不想死”“不能讲死”:对死亡的态度 | 第60-61页 |
| 第5章 Y 幼儿园大班幼儿生命过程前概念的特征与成因 | 第61-67页 |
| ·大班幼儿生命过程前概念的特征 | 第61-63页 |
| ·“我见过挂水挂死的”:经验性 | 第61页 |
| ·“变老了就是头发都白了”:表象性 | 第61-62页 |
| ·从“我是爸爸生的”转变到“我是妈妈生的”:不稳定性 | 第62页 |
| ·“人死了可以到白云上玩”:带有“童话”色彩 | 第62页 |
| ·“因为我和爸爸都在山东生活过,所以我像爸爸”:模糊的因果联系 | 第62-63页 |
| ·“在妈妈肚子里穿着漂亮的衣服”:自我中心性 | 第63页 |
| ·大班幼儿生命过程前概念的形成原因 | 第63-67页 |
| ·大灰狼吃了小红帽:故事场景的迁移 | 第63页 |
| ·“爸爸(妈妈)告诉我的”:来自成人的“经典理论” | 第63-64页 |
| ·“我在电视(视频)上看过的”:网络、电视媒体的影响 | 第64页 |
| ·“我上过这首(节)课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我是真正看到的”:来自生活场景的印象 | 第65页 |
| ·“书上看到的”:阅读的收获 | 第65-66页 |
| ·减肥可以长大:对词汇的误解 | 第66页 |
| ·“每个人都是妈妈生的”:经验范围内的逻辑推理 | 第66-6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79页 |
| ·结论 | 第67-71页 |
| ·大班幼儿生命过程前概念的整体概况 | 第67-68页 |
| ·幼儿的生命哲学:来自幼儿经验的智慧 | 第68-70页 |
| ·幼儿的生命文化:“自我指涉”的运作结果 | 第70-71页 |
| ·建议 | 第71-79页 |
| ·幼儿生命科学教育的目标建议 | 第71-75页 |
| ·幼儿园科学课程要尊重幼儿的理论建构 | 第75-77页 |
| ·尊重与珍视幼儿的哲学智慧 | 第77页 |
| ·尊重幼儿的权利与自然天性 | 第77-79页 |
| 第7章 几点思考 | 第79-81页 |
| ·我们对幼儿能力的估计存在两个误区 | 第79页 |
| ·幼小衔接是否只是幼儿园的任务? | 第79-80页 |
| ·幼儿园教育地位被湮没的文化根源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附录 | 第86-95页 |
| 后记 | 第95-97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