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人才学论文--世界各国人才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中国现代军事技术创新高端人才研究

目录第1-7页
表目录第7-8页
图目录第8-9页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第11-14页
     ·研究对象概述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4-24页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4-20页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第20-24页
   ·基础数据来源第24-26页
     ·经典科学社会学的数据选取原则第24-25页
     ·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第25-26页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26-29页
     ·研究方法第26页
     ·研究内容第26-29页
第二章 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第29-69页
   ·形成过程第29-45页
   ·分层结构第45-52页
     ·三级金字塔式的分层结构第46-48页
     ·“科学共同体—社会”的双向承认机制第48-52页
   ·年龄结构第52-64页
     ·三类参与军事研究的年龄模式第54-61页
     ·参与军事研究的时长分析第61-64页
   ·学位结构第64-69页
第三章 潜人才阶段的准备第69-110页
   ·大学教育与师承关系第70-82页
     ·大学教育的本土化转向第71-77页
     ·师承关系的局部缺失第77-82页
   ·早期的研究成果第82-92页
     ·早期研究成果的时空分布特点第83-87页
     ·早期研究成果与未来军事研究的关联性第87-92页
   ·初始的职位第92-102页
     ·学术职位与工程职位的分野第92-99页
     ·“补课”与类师承效应作用第99-102页
   ·学术界与工程界的升迁第102-110页
     ·两种不同的升迁环境第102-104页
     ·军事研究迟滞优势积累速度的边际条件第104-110页
第四章 实现潜人才向显人才转变的职业路径第110-151页
   ·高端人才在军事研究中扮演的职业角色第111-134页
     ·基础科学家角色与特征第112-116页
     ·技术科学家角色与特征第116-119页
     ·工程管理专家角色与特征第119-130页
     ·战略咨询专家角色与特征第130-134页
   ·跻身显人才行列的职业路径与优势积累第134-151页
     ·两种主要的职业路径第135-140页
     ·基础科学家与技术科学家的优势积累方式第140-151页
第五章 显人才阶段研究工作的继续第151-175页
   ·显人才阶段军事研究的时空分布第151-162页
     ·军事研究的时间分布第151-155页
     ·军事研究的空间分布第155-162页
   ·棘轮效应作用下的优势积累路径第162-175页
     ·提出军事研究的战略咨询建议第164-166页
     ·汇聚军事研究与开发资源第166-168页
     ·以工程管理职位主导工程运行第168-171页
     ·以工程实现提升科学威望第171-175页
第六章 理性看待大工程模式的育才功效第175-206页
   ·大工程育才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第176-185页
     ·知识分子政策方面不均衡博弈的产物第177-180页
     ·工业化发展路线与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契合第180-182页
     ·古代实用理性传统在现代科学教育领域的延续第182-185页
   ·大工程育才模式对高端人才的积极影响第185-193页
     ·提升高端人才涌现的效率第186-188页
     ·强化实践环节的工程技术训练第188-190页
     ·培育大型国防工程的管理能力第190-193页
   ·大工程育才模式对高端人才的消极影响第193-206页
     ·有悖于兴趣导向的高端人才配置原则第196-199页
     ·阻碍名师高徒的高端人才传承路径第199-202页
     ·抑制良性竞争的高端人才流动机制第202-20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206-209页
致谢第209-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16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216-217页
附录A 中国现代军事技术创新高端人才一览表第217-232页
附录B 外国现代军事技术创新高端人才一览表第232-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技术研究
下一篇:面向FPGA设计及应用的EDA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