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寺院教育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5-22页 |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20-21页 |
·、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成果 | 第21-22页 |
第二章、雍和宫的兴建与改庙 | 第22-34页 |
·、雍和宫的历史变迁 | 第22-26页 |
·、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的原因 | 第26-34页 |
第三章、清代雍和宫寺院教育 | 第34-57页 |
·、蒙藏寺院教育概述 | 第34-37页 |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第34-35页 |
·、蒙古寺院教育的形成 | 第35-37页 |
·、清代雍和宫寺院教育的建立 | 第37-41页 |
·、雍和宫四学殿的设立 | 第38页 |
·、四学殿经师的聘请 | 第38-39页 |
·、四学殿学僧的招募 | 第39-40页 |
·、雍和宫组织机构的建立 | 第40-41页 |
·、雍和宫寺院教育内容及经费来源 | 第41-50页 |
·、四大扎仓的学经内容 | 第41-42页 |
·、四大扎仓的念经制度 | 第42-46页 |
·、雍和宫的法会制度 | 第46-48页 |
·、雍和宫学僧的考试、学位制度 | 第48页 |
·、雍和宫教育经费的来源 | 第48-50页 |
·、清代雍和宫寺院教育与格鲁派六大寺院教育比较 | 第50-57页 |
·、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同 | 第50-51页 |
·、四学殿的设置不同 | 第51-54页 |
·、大祈愿法会的设立及格西学位的获取不同 | 第54-55页 |
·、学僧的培养目的不同 | 第55-56页 |
·、学僧修习经论的体制不同 | 第56-57页 |
第四章、清代雍和宫寺院教育的贡献 | 第57-71页 |
·、促进蒙藏民族文化交流 | 第57-62页 |
·、传播了藏传佛教显宗经典 | 第57-58页 |
·、弘扬了藏传佛教密宗 | 第58-59页 |
·、发展了藏族的天文历算 | 第59-61页 |
·、促进了蒙藏医药学繁荣 | 第61-62页 |
·、培养了一批蒙藏人才 | 第62-63页 |
·、丰富了北京民俗文化 | 第63-65页 |
·、维护了蒙藏地区的社会安定 | 第65-71页 |
·、建立佛仓,笼络蒙藏高僧 | 第65-67页 |
·、增加了年班的内容,加强与蒙古王公贵族的联系 | 第67-68页 |
·、构建了中央与蒙藏政治往来中心 | 第68-69页 |
·、宣扬爱国统一的思想 | 第69-71页 |
第五章、民国时期雍和宫的寺院教育 | 第71-85页 |
·、传统寺院教育的衰落 | 第71-74页 |
·、国力衰落 | 第71-72页 |
·、新式寺院教育的兴起 | 第72-73页 |
·、蒙古民众思想的转变 | 第73-74页 |
·、雍和宫寺院教育的衰落 | 第74-81页 |
·、雍和宫管理体制的变革 | 第74-75页 |
·、教育经费的短缺 | 第75-77页 |
·、雍和宫僧人锐减 | 第77-79页 |
·、寺院教育的变革 | 第79-81页 |
·、民国时期雍和宫寺院教育的作用 | 第81-85页 |
·、延续了传统寺院教育 | 第81-82页 |
·、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 第82-85页 |
第六章、新时期雍和宫的寺院教育 | 第85-112页 |
·、新中国成立后雍和宫寺院教育历经的三个阶段 | 第86-88页 |
·、雍和宫寺院教育的现状 | 第88-95页 |
·、僧人的情况 | 第88-89页 |
·、雍和宫的师资情况 | 第89-90页 |
·、修习的主要内容 | 第90-95页 |
·、雍和宫寺院教育的特点 | 第95-97页 |
·、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 第95-96页 |
·、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 | 第96-97页 |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 第97页 |
·、雍和宫寺院教育的功能 | 第97-108页 |
·、政治功能——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传统 | 第97-98页 |
·、社会功能——回报社会、践行社会和谐 | 第98-101页 |
·、宗教文化功能 | 第101-106页 |
·、经济功能 | 第106-107页 |
·、环保功能 | 第107-108页 |
·、雍和宫寺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8-112页 |
·、加强佛教传统经典的学习 | 第108-109页 |
·、恢复传统寺院教育辩经制度 | 第109-110页 |
·、完善学制与升学制度 | 第110页 |
·、健全现代学位授予制度 | 第110-112页 |
结语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附录 | 第117-120页 |
后记 | 第120-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