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宗派论文--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论文

《成唯识论》探微--以遮破二执与证有阿赖耶识思想为中心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6页
引论第16-24页
第1章 《成唯识论》对外道我执之遮破第24-53页
   ·对“有我”与“无我”的思想史及语言学考察第24-28页
     ·源于《梨俱吠陀》的“有我”义(atman)第24-25页
     ·肇始于《阿含经》的“无我”义(anatman)及唯识家的“分别记”第25-28页
     ·对“我执”(atma-graha)的语言学分析第28页
   ·基于“体”与“量”,破外道之实我第28-39页
     ·对外道“我执”之分类第29-31页
     ·破数论派所执“神我”(puruSa)第31-35页
     ·破胜论派所执“阿特曼”(atman)第35-37页
     ·破耆那派所执“命我”(Jiva)第37-39页
     ·破兽主、遍出派所执“极微我”(paramanu)第39页
   ·基于“我-蕴”与“我-境”关系,破外道、犊子部之实我第39-44页
     ·破一般外道所执“即蕴我”及数论、胜论所执“离蕴我”第40-41页
     ·破犊子部及其支派所执“非即非离蕴我”第41-43页
     ·破“即境我”与“非境我”第43-44页
   ·基于“五取蕴”,总论“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第44-53页
     ·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第44-46页
     ·何以“常相续俱生我执”唯在第七识?第46-48页
     ·何以“有间断俱生我执”唯在第六识?第48-49页
     ·第七识为何只缘第八识“见分”为我?第49页
     ·如何伏断两类我执第49-50页
     ·“五趣蕴”与“我执”之关系:我执皆缘五趣蕴起第50-53页
第2章 《成唯识论》对外道法执之遮破第53-66页
   ·引言第53-55页
     ·对“法”(dharma)的思想史考察第53-54页
     ·我执与法执之关系第54-55页
   ·破数论派所执“二十三法”实有第55-59页
     ·基于“非现量所得”破二十三法第55-57页
     ·基于“三德成物”破二十三法第57-58页
     ·基于“三德合相”破二十三法第58-59页
   ·破胜论派所执“十句义”实有第59-62页
     ·以常住能生的“极微”为例破十句义第59-61页
     ·基于“实句义”(实体)与“有句义”(共相)之关系破十句义第61-62页
   ·基于“有法”与“有性”之关系,总破外道法执第62-66页
     ·外道法执之分类:“即性法”、“异性法”、“俱是法”与“俱非法”第62-64页
     ·对外道四类法执之破斥第64-66页
第3章 《成唯识论》对小乘法执之遮破第66-84页
   ·破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正量部等所执“色法”实有第66-72页
     ·基于极微的非实有性,破“有对色”实有第66-70页
     ·基于五根、五境系“识转变”,破“有对色”实有第70-72页
   ·破说一切有部所执“心不相应行法”实有第72-76页
     ·总论“心不相应行法”非实第72-73页
     ·以“得”(prapti)无实体为例,破“心不相应行法”实有第73-75页
     ·以“得”(prapti)无功用为例,破“心不相应行法”实有第75-76页
   ·破说一切有部所执“无为法”实有第76-79页
     ·以“虚空无为”为例,破“无为法”实有第76-78页
     ·“无为法”系依“识变”与“法性”而假立第78-79页
   ·总论小乘法执第79-84页
     ·“俱生法执”与“分别法执”第79-81页
     ·再论我执与法执之关系第81-82页
     ·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而起第82-84页
第4章 《成唯识论》教证有阿赖耶识第84-113页
   ·瑜伽行派成立“第八阿赖耶识”的思想背景与意义第84-87页
   ·第八识之体相及阿赖耶缘起第87-99页
     ·第八识之自相:作为能藏、所藏、执藏的“阿赖耶识”(alaya-vijnana)第87-90页
     ·第八识之果相:作为异类而熟的“异熟识”(vipaka-vijnana)第90-91页
     ·第八识之因相:作为相续执持因的“一切种子识”(sarva-bija-vijnana)第91-93页
     ·第一阿赖耶缘起:作为因缘的“种子生现行”与“现行熏种子”第93-96页
     ·第二阿赖耶缘起:作为增上缘的“十二有支”第96-98页
     ·缘起正理:阿赖耶识远离二边的“非断非常”性第98-99页
   ·基于小乘圣教量之教证第99-104页
     ·《增一阿含经》已密意言说“阿赖耶”?第99-102页
     ·用南传《增支部》等佐证《识论》之引证第102-103页
     ·大众、上座、化地等部派经论曾以异门言说“阿赖耶识”第103-104页
   ·瑜伽行派圣教量开显甚深“阿赖耶识”第104-113页
     ·引《阿毗达磨大乘经》“无始始来界”一颂第104-107页
     ·再引《阿毗达磨大乘经》“由摄藏诸法”一颂第107-108页
     ·引《解深密经》“阿陀那识甚深细”一颂第108-109页
     ·引《楞伽经》“如海遇风缘”一颂第109-110页
     ·引《庄严经论》,七因成立“大乘真是佛说”第110-113页
第5章 《成唯识论》理证有阿赖耶识之一第113-127页
   ·基于“持种心”理证有阿赖耶识第113-120页
     ·若无阿赖耶识,“持种心”理不应有第113-115页
     ·破经量部所执“识类可受熏持种,故不必另立第八识作为持种识”第115-117页
     ·破上座部所执“色心自类前为后因,故不必另立第八识作为持种识”第117-118页
     ·破说一切有部所执“三世实有,故不必另立第八识作为持种识”第118-119页
     ·破清辨一系无相大乘对阿赖耶识之否定第119-120页
   ·基于“异熟心”、“五趣四生”、“能执受”理证有阿赖耶识第120-124页
     ·若无阿赖耶识,“异熟心”理不应有第120-121页
     ·若无阿赖耶识,“五趣四生”理不应有第121-123页
     ·若无阿赖耶识,“能执受”理不应有第123-124页
   ·基于“寿暖识”、“生死时心”、“识与名色”理证有阿赖耶识第124-127页
     ·若无阿赖耶识,“持寿暖识”理不应有第124页
     ·若无阿赖耶识,“生死时心”理不应有第124-126页
     ·若无阿赖耶识,“识与名色互缘”理不应有第126-127页
第6章 《成唯识论》理证有阿赖耶识之二第127-146页
   ·基于“识食”理证有阿赖耶识第127-132页
     ·被外道嘲笑的正觉:“一切有情皆依食住”第127-128页
     ·若无阿赖耶识,“识食”理不应有第128-130页
     ·破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所执“不必另立第八识为识食体”第130-132页
   ·基于“灭定识”理证有阿赖耶识第132-142页
     ·若无阿赖耶识,“灭定识”理不应有第132-134页
     ·破说一切有部所执“不离身识即转识,或全然无识,故不必另立第八识”第134-136页
     ·破经量部所执“不离身识即第六识”之一:假设有第六识心所法第136-139页
     ·破经量部所执“不离身识即第六识”之二:假设无与第六识相应心所第139-141页
     ·破经量部所执“不离身识即第六识”之三:基于德性状态的批判第141-142页
   ·基于“染净由心”理证有阿赖耶识第142-146页
     ·若无阿赖耶识,“染净心”理不应有第142-143页
     ·若无阿赖耶识,“杂染法”无因而生第143-144页
     ·若无阿赖耶识,“清净法”无因而生第144-146页
结论第146-156页
引注佛教经论体例及缩略语第156-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3页
附录 《成唯识论》之缘起、章疏与传译第163-187页
 一、世亲之年代及氏从有部、经部到瑜伽行派之转变第163-166页
 二、护法标首的十大论师第166-169页
 三、玄奘与窥基的“糅译”及其所暗涵之意趣第169-170页
 四、从《义天录》和《东域录》管窥古德章疏之盛第170-175页
 五、被奉为圭臬的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及其失传年代略辨第175-178页
 六、堪称嚆矢的新罗圆测《成唯识论疏》及其辑佚本第178-181页
 七、《成唯识论》之唐人三疏第181-183页
 八、《成唯识论》之日本注疏第183-185页
 九、《成唯识论》普森之法译与韦达之英译第185-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哲学的民族性研究--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
下一篇:雍和宫寺院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