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以晋察冀边区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绪论第11-17页
 (一) 论文研究意义第11-12页
  1、理论意义第11页
  2、实践意义第11-12页
 (二) 研究现状第12-15页
  1、论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第12-13页
  2、论述抗战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第13-14页
  3、论述抗战时期党的重要领导人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贡献第14-15页
 (三) 本文研究目标、方法、内容第15页
  1、研究目标第15页
  2、研究方法第15页
  3、研究内容第15页
 (四) 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5-17页
一、抗战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概况(1921——1937年)第17-25页
 (一) 建党初期到大革命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第17-19页
  1、建党初期以“小组”为党的基层组织(1921——1924年)第18页
  2、四大确定“支部”为党的基本组织第18-19页
  3、五大对发展农村党支部的忽视第19页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第19-25页
  1、三湾改编毛泽东确定“支部建在连上”第19-20页
  2、湘赣边界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第20-21页
  3、六大对支部发展的“唯成分论”第21页
  4、古田会议决议规定“支部建在连上”为红军建党建军的重要原则第21-22页
  5、“左”倾错误对白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危害第22页
  6、中央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蓬勃开展第22-23页
  7、瓦窑堡会议——党的正确组织发展路线提出第23-25页
二、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背景第25-30页
 (一) 较早建立基层组织第25-26页
 (二) 民族抗战热情高涨第26页
 (三)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26-27页
 (四) 中日双方必争之地第27-28页
 (五) 区位环境复杂特殊第28-30页
三、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阶段及特点第30-46页
 (一) 抗战爆发到第一次党代会召开(1937年7月——1938年4月)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开展阶段第30-33页
  1、依靠部队迅速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第30-31页
  2、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大力发展第31-32页
  3、在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发展壮大第32-33页
 (二) 第一次党代会到北方分局党代会召开(1938年4月——1940年底)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巩固阶段第33-39页
  1、整顿严密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和健全党的领导第33-35页
  2、巩固党的基层组织,纯洁党员队伍,提高战斗力第35-37页
  3、开展党内教育,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党员素质第37-39页
 (三) 边区抗战相持时期(1941年——1943年冬)基层党组织建设恢复发展阶段第39-42页
  1、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游击战争和反扫荡斗争第39-40页
  2、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基层干部的学习第40-41页
  3、深入开展支部建设,“巩固中发展”与“发展中巩固”第41-42页
 (四) 边区战略反攻时期(1944年——1945年9月)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整成熟阶段第42-46页
  1、普遍深入进行整风运动第42-43页
  2、加强沦陷区城市中党的支部工作第43-44页
  3、开展“满洲”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第44-46页
四、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运行机制第46-52页
 (一) 建设路径:以支部为轴,军队与地方双管齐下第46-47页
 (二) 功能定位:民族斗争与民主民生运动相结合第47-48页
 (三) 制度化运作:完善党的基层工作系统,密切上下级关系第48-49页
 (四) 党员队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49-50页
 (五) 组织原则:发扬民主,践行民主集中制第50-52页
五、抗战时期边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和现实启示第52-58页
 (一) 重要作用第52-55页
  1、巩固和发展了党的基层支部,提高了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52-53页
  2、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第53页
  3、实现了宣传动员和根据地建设的统一第53-55页
 (二)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实启示第55-58页
  1、构建分布广泛、组织严密、领导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体系第55页
  2、科学化、现代化、大众化的建设模式第55-56页
  3、健全培养、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努力推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第56-58页
结语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县域基层干部决策能力研究
下一篇:习仲勋主政西北局期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