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 QTL定位原理与方法 | 第14-15页 |
·QTL的概念 | 第14页 |
·QTL定位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遗传作图群体 | 第15-18页 |
·初级作图群体 | 第15-16页 |
·F_2群体 | 第16页 |
·回交(Backcross community,BC)群体 | 第16页 |
·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s,DH)群体 | 第16页 |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 | 第16页 |
·次级作图群体 | 第16-17页 |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e Lines,CSSLs) | 第16-17页 |
·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s,NIL) | 第17页 |
·剩余杂合体(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s,RHLs) | 第17页 |
·初级作图群体和次级作图群体在QTL定位中的比较 | 第17-18页 |
3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 第18-19页 |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 第18-19页 |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构建 | 第19页 |
4 次级作图群体QTL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抽穗期QTL鉴定与精细定位 | 第19-20页 |
·株高QTL鉴定与精细定位 | 第20页 |
·叶片性状QTL鉴定与精细定位 | 第20页 |
·产量相关QTL鉴定与精细定位 | 第20-21页 |
·品质相关QTL鉴定与精细定位 | 第21页 |
·抗逆相关性状QTL鉴定与精细定位 | 第21-22页 |
5 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 第24-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试验设计与性状测定 | 第24-25页 |
·QTL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25-35页 |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表型分析 | 第25-27页 |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分析 | 第25页 |
·水稻叶片相关性状表型分析 | 第25-26页 |
·水稻粒型性状表型分析 | 第26-27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相关分析 | 第27页 |
·水稻叶片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水稻粒型性状相关分析 | 第28页 |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QTL分析 | 第28-35页 |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分析 | 第28-32页 |
·水稻叶片性状QTL分析 | 第32-33页 |
·水稻粒型性状QTL分析 | 第33-3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5-40页 |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分析 | 第35-36页 |
·水稻叶片性状QTL分析 | 第36-37页 |
·水稻粒型性状QTL分析 | 第37页 |
·源、库QTL位点遗传重叠特性分析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水稻叶绿素含量动态QTL分析 | 第40-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1页 |
·试验设计与性状测定 | 第40-41页 |
·QTL分析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BIL485群体叶绿素含量QTL分析 | 第41-46页 |
·BIL485群体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的表型分析 | 第41页 |
·BIL485群体叶绿素含量条件QTL分析 | 第41-44页 |
·BIL485群体叶绿素含量的动态QTL定位 | 第44-46页 |
·BIL98群体叶绿素含量QTL分析 | 第46-49页 |
·BIL98群体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的表型分析 | 第46页 |
·BIL98群体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的QTL分析 | 第46-48页 |
·BIL98群体叶绿素含量动态QTL分析 | 第48-4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4页 |
·BIL485群体叶绿素含量动态QTL分析 | 第49-50页 |
·BIL98叶绿素含量动态QTL分析 | 第50页 |
·两个群体叶绿素含量QTL比较 | 第50-51页 |
·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 | 第51-52页 |
·水稻叶绿素含量QTL信息比对和整合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水稻黄化转绿突变体CHL15-1(t)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 第54-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方法 | 第54-55页 |
·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超微结构观察 | 第55页 |
·黄化转绿突变体chl15-1(t)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水稻3个黄化转绿突变体的等位性测定 | 第55-56页 |
·水稻黄化转绿突变体chl15-1(t)表型分析 | 第56页 |
·水稻黄化转绿突变体chl15(t)温度敏感分析 | 第56-57页 |
·水稻黄化转绿突变体chl15-1(t)遗传分析 | 第57-58页 |
·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黄化转绿基因chl15-1(t)分子定位 | 第59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图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