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6页 |
| 缩略词表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4页 |
| ·植物冷诱导启动子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 ·植物启动子概述 | 第17-22页 |
| ·植物启动子的类型 | 第17-19页 |
| ·组成型启动子 | 第18页 |
| ·组织特异型启动子 | 第18-19页 |
| ·诱导型启动子 | 第19页 |
| ·植物启动子的结构 | 第19-22页 |
| ·核心启动子在调控基因表达过程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 ·5'端上游调控区域的作用 | 第21-22页 |
| ·冷诱导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 ·冷诱导启动子元件之间的协同作用 | 第23-24页 |
| ·典型的冷应答机制 | 第24-27页 |
| ·启动子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预测 | 第27页 |
| ·转化分析(稳定表达分析) | 第27-28页 |
| ·瞬时表达分析 | 第28页 |
| ·点突变分析 | 第28-29页 |
| ·其它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启动子克隆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 ·基因组文库筛选法 | 第30页 |
| ·常规PCR法 | 第30页 |
| ·反向PCR法 | 第30-31页 |
| ·锅柄式PCR法 | 第31页 |
| ·接头PCR法 | 第31页 |
| ·热不对称交错PCR法 | 第31-3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2-33页 |
| ·实验路线 | 第33-34页 |
| 第二章 IRI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结构预测 | 第34-5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 ·菌株与克隆载体 | 第34页 |
|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第34-35页 |
| ·主要仪器及常用生物软件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42页 |
| ·染色体步移法扩增IRI基因启动子序列 | 第35-39页 |
| ·米808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6页 |
| ·基因组DNA的酶切及纯化 | 第36-37页 |
| ·接头连接 | 第37-38页 |
| ·两轮PCR筛选 | 第38-39页 |
| ·IRI基因启动子序列的测定 | 第39-42页 |
| ·PCR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39-40页 |
| ·目的DNA片段与TA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40页 |
| ·重组克隆载体的转化 | 第40-41页 |
|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 | 第41-42页 |
| ·染色体步移结果的验证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 ·染色体步移法克隆IRI基因启动子 | 第42-43页 |
| ·染色体步移的验证结果 | 第43页 |
| ·IRI基因启动子IRIp1的结构分析与预测 | 第43-46页 |
| ·IRI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分析 | 第46-48页 |
| ·小麦叠连群序列IRIp2和IRIp3的克隆 | 第48-49页 |
| ·小麦叠连群序列IRIp2和IRIp3的结构分析与预测 | 第49-52页 |
| ·讨论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IRI基因启动子缺失融合载体的构建 | 第54-72页 |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 ·植物材料 | 第54页 |
| ·菌株与克隆载体 | 第54页 |
|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第54页 |
| ·主要仪器及常用生物软件 | 第54页 |
| ·实验方法 | 第54-60页 |
| ·IRI基因启动子缺失体的克隆 | 第54-56页 |
|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6-60页 |
| ·启动子缺失体的酶切处理 | 第56-58页 |
| ·表达载体pCAMBIA 1301的酶切处理 | 第58-59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9-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71页 |
| ·IRI基因启动子缺失体的获得 | 第60-62页 |
| ·表达载体pCAMBIA 1301的酶切处理结果 | 第62-63页 |
| ·GUS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检测 | 第63-71页 |
| ·讨论 | 第71-72页 |
| 第四章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鉴定启动子功能 | 第72-82页 |
| ·实验材料 | 第72-73页 |
| ·植物材料 | 第72页 |
| ·菌株与克隆载体 | 第72页 |
| ·实验试剂 | 第72页 |
|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第72-73页 |
| ·主要仪器及常用生物软件 | 第73页 |
| ·实验方法 | 第73-77页 |
| ·烟草无菌苗的培养 | 第73-74页 |
| ·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 | 第74-75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4页 |
|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 第74-75页 |
| ·农杆菌侵染烟草 | 第75页 |
| ·组织化学染色 | 第75-7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1页 |
| ·重组农杆菌的鉴定 | 第77-78页 |
| ·农杆菌介导的GUS报告基因瞬时表达分析 | 第78-81页 |
| ·讨论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82-84页 |
| ·总结 | 第82-83页 |
| ·研究展望 | 第83页 |
| ·结束语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