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

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思考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3页
一、我国假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第13-23页
 (一) 立法方面第13-15页
  1. 条文设置过于简单第13页
  2. 适用条件限制过严第13-14页
  3. 假释权力过于分散第14-15页
 (二) 司法方面第15-18页
  1. 适用率相对过低第15-17页
  2. 适用上唯分是举第17页
  3. 假释后监管不力第17-18页
 (三) 症结所在第18-23页
  1. 观念上的原因第18-19页
  2. 立法上的原因第19-20页
  3. 刑罚执行上的原因第20页
  4. 社区矫正方面的原因第20-23页
二、人身危险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对假释制度的意义第23-27页
 (一) 人身危险性理论的基本内涵第23页
 (二) 人身危险性理论对假释制度的意义第23-27页
  1. 人身危险性理论是假释制度产生发展的理论根源第23-24页
  2. 人身危险性理论确立了假释的责任论基础第24页
  3. 提倡实质的正义观,为假释的公正性提出合理的解释第24-25页
  4. 人身危险性预测标准的建立,为假释提供了实务上的操作标准第25-27页
三、人身危险性的预测标准第27-31页
 (一) 罪犯服刑前的人格调查第27-28页
  1. 违法与犯罪情况调查第27页
  2. 社会关系调查第27-28页
  3. 确认调查第28页
 (二) 服刑期间的心理学检查第28-29页
  1. 犯罪行为倾向预测第28-29页
  2. 心理发展预测第29页
 (三) 假释出狱后的社会情况调查第29-31页
  1. 社交情况调查第30页
  2. 经济状况调查第30页
  3. 社区矫正情况调查第30-31页
四、完善措施第31-40页
 (一) 实体方面第31-35页
  1. 确立假释为服刑人的基本权利第31-32页
  2. 放宽假释的对象条件限制第32页
  4. 关于禁止性规定第32-34页
  5. 由行刑机关行使假释的审查权和批准权第34页
  6. 完善假释犯出狱后的监管和社会保护制度第34-35页
  7. 实行保证金与担保人制度第35页
 (二) 程序方面第35-40页
  1. 启动程序第35-36页
  2. 审查批准程序第36页
  3. 程序参与人第36-37页
  4. 监督程序第37-38页
  5. 撤销程序第38页
  6. 救济程序第38-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致谢第43-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解读为视角
下一篇:间接正犯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