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基本法理 | 第12-18页 |
(一)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内涵界定 | 第12-15页 |
1.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基本含义 | 第12-14页 |
2.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内容 | 第14-15页 |
(二)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与大陆法系辩论主义的关系 | 第15-18页 |
1. 大陆法系辩论主义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2.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与大陆法系辩论主义的关系 | 第16-18页 |
二、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2页 |
(一) 当事人辩论权的形式化 | 第18-19页 |
(二) 辩论原则在诉讼主体之间缺乏拘束力 | 第19-22页 |
1. 辩论原则在当事人之间不能产生拘束作用 | 第19-20页 |
2. 辩论原则对法官缺乏拘束力 | 第20-22页 |
三、民事诉讼辩论主义的当代发展 | 第22-28页 |
(一) 关于对古典辩论主义三大命题的限制 | 第22-25页 |
1. 关于对辩论主义第一命题的限制 | 第22-23页 |
2. 关于对辩论主义第二命题的限制 | 第23-24页 |
3. 关于对辩论主义第三命题的限制 | 第24-25页 |
(二) 法院对当事人收集诉讼资料的协助——释明义务 | 第25-28页 |
四、我国民事诉讼辩论主义的确立 | 第28-38页 |
(一) 确立我国民事诉讼辩论主义之基础 | 第28-31页 |
1. 确立我国民事诉讼辩论主义的现实基础 | 第28-29页 |
2. 确立我国民事诉讼辩论主义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二) 确立我国民事诉讼辩论主义之构想 | 第31-38页 |
1. 合理的界定法官调查收集证据权的范围 | 第31-32页 |
2. 强调法官释明义务 | 第32页 |
3. 防止法官袭击性裁判 | 第32-34页 |
4. 建立法官责任追究和事后救济制度 | 第34-35页 |
5. 强化法院判决的既判力 | 第35-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