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二)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相关概念及改革的理论依据 | 第15-23页 |
一、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相关概念 | 第15-20页 |
(一)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 | 第15-17页 |
(二) 大学治理结构与大学管理结构、管理体制 | 第17-19页 |
(三)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一)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二) 博弈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践履 | 第23-29页 |
一、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历程 | 第23-28页 |
(一) 民国时期(1912-1945)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 第23-24页 |
(二) 新中国成立至1989年期间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 第24-26页 |
(三) 社会转型期(1993年至今)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 第26-28页 |
二、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成效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困境及原因 | 第29-36页 |
一、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困境 | 第29-31页 |
(一) 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 | 第29-30页 |
(二)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 | 第30-31页 |
(三) 校、院系权力分配不合理,权力过于向上集中 | 第31页 |
(四) 监督权力行使不力 | 第31页 |
二、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困境的原因 | 第31-36页 |
(一) 外部原因 | 第32-33页 |
(二) 内部原因 | 第33-36页 |
第五章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特点及启示 | 第36-40页 |
一、加州伯克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特点 | 第36-39页 |
(一) 三大权力机构共同治理 | 第36-37页 |
(二) 运行机制系统完整 | 第37-39页 |
二、加州伯克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带来的启示 | 第39-40页 |
(一) 合理配置三大治理主体权力,进一步明确其权力边界及职责范围 | 第39页 |
(二) 建立健全权力制衡机制 | 第39-40页 |
第六章 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出路 | 第40-47页 |
一、抓紧修订《高等教育法》,为高校改革提供依据,为落实董事会、“教授会”在学校治理结构中地位、权利和职责提供保障 | 第40-41页 |
二、重构大学与政府的权力结构模式,由集权的计划模式转向分权的市场模式 | 第41-42页 |
(一) 政府向高校放权,并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与高校的权力界限 | 第41-42页 |
(二) 教育部向地方政府放权 | 第42页 |
三、建立健全社会中介机构,完善社会参与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一)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治理组织机构 | 第42-43页 |
(二) 完善社会参与监督机制 | 第43页 |
四、合理建构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高度重视内部体制机制系统设计 | 第43-47页 |
(一)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重新界定董事会与党委及校长的关系 | 第44-45页 |
(二) 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进一步落实“教授治学”制度 | 第45页 |
(三) 完善学校内部监督机制,加强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