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科学研究工作论文

伦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学术操守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6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5页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5-22页
  一、国内研究情况第15-20页
  二、国外研究情况第20-22页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22-23页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3-24页
 第五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第24-25页
 第六节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25-26页
第二章 伦理的考辨第26-51页
 第一节 词义考辨第26-34页
  一、古汉语境脉第26-28页
  二、西方古源第28-30页
  三、现代英语语境第30-32页
  四、现代汉语辨析第32-34页
 第二节 历史视角第34-38页
  一、我国古代伦理学第34-35页
  二、近代伦理学历程第35-36页
  三、《天演论》的影响第36-38页
 第三节 哲学思辨第38-46页
  一、美德第38-40页
  二、伦理学第40-42页
  三、共同体伦理第42-43页
  四、伦理原则第43-44页
  五、美德、道德与伦理第44-46页
 第四节 教育探源第46-51页
  一、教育心理学第46-48页
  二、教育史视角第48-49页
  三、教育社会学第49-51页
第三章 学术操守第51-91页
 第一节 相关词义辨析第51-57页
  一、学术诚信的推敲第51-55页
  二、学术操守的建构第55-56页
  三、学术操守相关术语第56-57页
 第二节 学术操守目标第57-68页
  一、学者的使命第58-64页
  二、学者的永生第64-67页
  三、目标及评判标准第67-68页
 第三节 学术操守内涵第68-75页
  一、学术共同体第68-72页
  二、学术规范第72-74页
  三、学术美德第74-75页
 第四节 学术操守原则第75-87页
  一、知识归属原则第76-82页
  二、知识诚实原则第82-84页
  三、高质量原则第84-85页
  四、发展性原则第85-87页
 第五节 实践的着力点第87-91页
第四章 美国高校学生学术操守的研究历史第91-123页
 第一节 初探:1920年代的道德研究第92-94页
 第二节 迂回:1963年学术欺骗研究第94-95页
 第三节 转机:1980年代末风潮兴起第95-109页
  一、个体因素研究第96-98页
  二、高校层面研究第98-109页
 第四节 收获:2000年明确行动路线第109-123页
  一、建立改良荣誉守则十建议第110-114页
  二、提倡教师遵循的十个原则第114-118页
  三、学术操守教育和同侪文化第118-120页
  四、学术操守认同及自主行动第120-123页
第五章 美国高校学生学术操守实践第123-175页
 第一节 普林斯顿大学学术操守第123-145页
  一、本科生纸笔考试的学术操守第123-129页
  二、本科生纸笔考试外的学术操守第129-134页
  三、研究生学术操守第134-139页
  四、普林斯顿大学学术操守特点第139-145页
 第二节 马里兰大学的学术操守第145-157页
  一、马里兰大学的学术操守细则第145-147页
  二、学术操守细则对学生的要求第147-149页
  三、学术操守细则对教师的要求第149页
  四、学生荣誉理事会第149-150页
  五、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第150-156页
  六、马里兰大学学术操守特点第156-157页
 第三节 美国高校学生学术操守实践规律第157-175页
  一、美国高校学生学术操守体系的构成第157-163页
  二、美国高校学术操守体系的演化第163-168页
  三、传统荣誉守则与改良荣誉守则比较第168-175页
第六章 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学术操守水平第175-193页
 第一节 美国高校学生学术操守研究启示第175-181页
  一、伦理视角下理论研究的启示第175-176页
  二、伦理视角下实践研究的启示第176-181页
 第二节 我国高校学生学术操守水平的改善第181-193页
  一、学术操守现状及问题分析第181-187页
  二、提高学生学术操守的水平第187-193页
第七章 结语第193-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14页
后记第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学史的统计概念教学研究--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为例
下一篇: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