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7页
引言第17-44页
 第一节 选题理由与意义第17-25页
  一、选题的背景第17页
  二、进行研究的理由与目的第17-21页
  三、开展研究的主要意义第21-25页
 第二节 开展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第25-26页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第25页
  二、研究的主要工具与方法第25-26页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框架与内容第26-29页
  一、研究框架第26-28页
  二、主要内容第28-29页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第29-31页
  一、重点、难点第29页
  二、创新点第29-30页
  三、不足之处第30-31页
 第五节 区域经济学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第31-44页
  一、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演变及其前沿第31-33页
  二、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现状及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第33-40页
  三、西方区域经济和我国区域经济研究对县域经济研究的影响第40-44页
第一章 我国区域发展理论、战略策略与老区建设的关系第44-66页
 第一节 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第44-50页
  一、四大区域的开放开发战略第44-47页
  二、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政策第47-49页
  三、有关省和地级市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对老区县(市)经济发展影响第49-50页
 第二节 县域经济:内涵、特征与经济地位第50-56页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第50-52页
  二、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第52-54页
  三、县(市)及县域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54-55页
  四、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区别第55-56页
 第三节 井冈山革命老区“五县一市”的县情第56-60页
 第四节 中部崛起战略与井冈山革命老区建设的关联第60-63页
  一、崛起战略的统一性、同步性与老区行政经济区域分割现状并存的矛盾第60-61页
  二、特殊区情与中部其它地区的差异性第61-62页
  三、中部崛起战略与扶持政策的对接第62-63页
 第五节 区域、省域经济发展对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影响第63-66页
  一、省域经济发展对“五县一市”有影响但效果不明显第63-64页
  二、市(地级市)域经济发展对“五县一市”的拉动效应不平衡第64-66页
第二章 新世纪井冈山革命老区县域经济发展分析第66-80页
 第一节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第66-70页
  一、县域经济三大产业在全国中的地位新变化第66-67页
  二、县域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67-68页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第68-70页
 第二节 “五县一市”主要经济指标与所在省、地级市的比较分析第70-73页
  一、全国与江西省、湖南省主要经济指标比较第70-71页
  二、江西、湖南两省与株洲、吉安、萍乡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第71页
  三、全国与“两省”“三市”重点经济指标的比较第71-73页
 第三节 “五县一市”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第73-78页
 第四节 “五县一市”区域联动发展的情况第78-80页
  一、所处地区的发展基础和水平不一样第78页
  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加剧第78-79页
  三、区期域联动、集中连片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效果差第79页
  四、整体发展速度不快,处于欠发达落后状态第79-80页
第三章 “五县一市”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困惑第80-105页
 第一节 发展的矛盾与困惑第81-86页
  一、主要矛盾第82页
  二、主要问题第82-86页
 第二节 崛起的瓶颈与难题第86-102页
  一、县域城镇化水平低第86-87页
  二、新型工业化发展难第87-94页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差第94-98页
  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困难多第98-102页
 第三节 跟进崛起面临的尴尬第102-105页
  一、省域、市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五县一市”发展环境、政策保障、支持力度不一第102-103页
  二、行政经济区域的分割使“五县一市”区域发展难联合、难联动、难协调第103-104页
  三、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难覆盖第104-105页
第四章 影响井冈山革命老区发展的主要因素第105-117页
 第一节 制度安排缺陷的副作用第106-111页
  一、规制理论主要特征对制度设计的影响第106-109页
  二、井冈山革命老区“五县一市”政策扶持的现状第109-111页
 第二节 产业布局不合理第111页
  一、低质同构的现象比较严重第111页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困难多第111页
 第三节 区位劣势的影响第111-113页
  一、不同时期区位由优变劣的转换第112页
  二、区位劣势引发的问题第112-113页
 第四节 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第113-117页
  一、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低第114-115页
  二、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第115页
  三、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不活第115-117页
第五章 井冈山革命老区崛起的机遇与潜力第117-139页
 第一节 中央省地级市的重视与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第117-124页
  一、中央、江西湖南两省扶持贫困县域范围逐年扩大第117-118页
  二、扶持的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多第118-121页
  三、帮扶的政策措施逐年完善第121-124页
 第二节 定点帮扶、集中连片开发、先富帮后富气候的形成第124-132页
  一、遂川县创新财政扶贫机制第124-127页
  二、炎陵县、莲花县进入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范围第127-128页
  三、茶陵县扶贫开发结硕果第128-129页
  四、井冈山科技扶贫绘宏图第129-130页
  五、永新县移民扶贫得民心、富群众第130-132页
 第三节 后发优势的显现与结构调整作用的发挥第132-136页
  一、“五县一市”集中人力物力,打好红色文化开发牌第133-134页
  二、“五县一市”依托生态优势拓展农业发展新途径第134-135页
  三、“五县一市”依托红、绿、古资源,拓宽服务业发展新渠道第135-136页
 第四节 老区人力资源的优势的释放第136-139页
第六章 振兴发展老区县域经济的对策与建议第139-178页
 第一节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心移向老区第139-142页
  一、中央省地级市的政策导向有利于老区发展第139-141页
  二、各地因地制宜谋发展的成功做法的示范和放大效应进一步发挥第141-142页
 第二节 振兴发展的措施落实与老区崛起第142-146页
  一、切实提高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第143-144页
  二、稳步推进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第144-145页
  三、加快建设惠及老区、山区的新农村建设第145页
  四、大力推进农村贫困乡村贫困人口的减贫事业第145-146页
 第三节 深化改革设计、完善制度安排的重心转向老区第146-157页
  一、增强国家政策的指向性第146-147页
  二、提高扶持政策的含金量第147-148页
  三、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振兴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性第148-157页
 第四节 提高老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第157-160页
  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推动和促进老区发展第157-158页
  二、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五县一市”科学发展新引擎第158-159页
  三、围绕“三宜”,依托土地、森林和人力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第159-160页
 第五节 加大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开发,促进联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160-167页
  一、开发红色资源、延长产业链第161-163页
  二、立足“红”、“绿”、“古”产业的配套建设第163-165页
  三、围绕把特色做响亮、做大气、做长久作规划、办实事第165-167页
 第六节 注重总结发展新经验开辟发展新途径第167-173页
  一、注重培育和推广发展经济的新模式、新路径第168-171页
  二、注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时代性、协调性和全面性第171-172页
  三、注重相互学习借鉴平台建设的交互性、稳定性和制度化第172页
  四、注重转型发展的时代性、科学性、长效性第172-173页
  五、用足用好政策,全面推进老区定点扶贫、对口支持工作第173页
 第七节 选树典型、落实政策、协调发展第173-178页
  一、典型选树要坚持实事求是,服水土,能惠民第173-174页
  二、点上经验总结要有利于“五县一市”面上的推广与传播第174页
  三、帮扶政策措施的安排与落实要有利于“落地、生根、开花”第174-175页
  四、联动协调发展要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居民幸福程度的提高第175-178页
结语第178-185页
 第一节 建设“新三区”需要继续关注的几个问题第178-181页
  一、政策的统一性、平衡性、协调性第178-179页
  二、发展的整体性、一体化、可持续第179页
  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179-180页
  四、绿色、红色产业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成长性第180页
  五、后发优势释放要有利于发展强项更强和整体性效应的发挥第180页
  六、和谐秀美的“新三区”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提高老区人民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归宿第180-181页
 第二节 希望变成现实的展望及其历史与现实价值第181-185页
  一、“老三区”变“新三区”可能性、可行性第181-183页
  二、历史与现实价值第183页
  三、重要作用与意义第183-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194页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第194-196页
后记第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下一篇: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