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氮肥与不同耕播方式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17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10-11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第11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和特性和衰老指标的影响第11-13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13页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13-14页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生理活性的调控研究第14-15页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倒伏的影响第15页
   ·氮肥对小麦光合能力的调控研究第15-16页
   ·氮肥对小麦源、库、流的调控研究第16页
   ·氮肥与水分的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16-17页
2 引言第17-18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研究内容第18页
3 研究条件第18-20页
   ·试验基地第18页
   ·实验室仪器第18页
   ·供试材料第18-19页
   ·试验设计第19-20页
4、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0-23页
   ·田间出苗率调查第20-21页
   ·形态指标测定第21页
   ·生理光合指标测定第21页
   ·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第21-22页
   ·抗倒伏指标的测量第22页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第22页
   ·小麦籽粒品质测定第22-23页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23页
5 结果与分析第23-49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对小麦苗素质的影响第23-30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对小麦株高的影响第23-24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对皖麦 68 绿叶数的影响第24-25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对皖麦 68 次生根的影响第25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对皖麦 68 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25-26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对皖麦 68 主茎叶龄的影响第26-27页
     ·不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对皖麦 68 茎蘖动态的影响第27-28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对皖麦 68 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第28页
     ·氮素与耕播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第28-30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对对皖麦 6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30-31页
   ·不同氮素与耕播方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第31-32页
   ·不同耕播方式麦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第32-37页
     ·不同耕播方式在分蘖期对麦田呼吸速率的影响第32-35页
     ·不同耕播方式在拔节期对麦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第35-36页
     ·不同耕播方式对成熟期麦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第36-37页
   ·不同耕播方式对小麦各时期土壤容重的影响第37-39页
     ·不同耕播方式对小麦苗期土壤容重的影响第38页
     ·不同耕播方式对小麦分蘖期期土壤容重的影响第38页
     ·不同耕播方式对小麦越冬期土壤容重的影响第38-39页
     ·不同耕播方式对小麦成熟期土壤容重的影响第39页
   ·不同耕播方式对成熟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第39-40页
   ·不同耕播方式对皖麦 68 酶活的影响第40-47页
     ·不同耕播方式对皖麦 68SOD 活性的影响第40-41页
     ·不同耕播方式对小麦 MDA 含量的影响第41-43页
     ·不同耕播方式对小麦 POD 含量的影响第43-45页
     ·不同耕播方式对小麦 CAT 活性的影响第45-47页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第47-49页
     ·不同氮素对小麦叶片玉米素含量的影响第48页
     ·不同氮素对小麦叶片赤霉素含量的影响第48页
     ·不同氮素对小麦叶片生长素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不对氮素对小麦叶片脱落酸含量的影响第49页
6 讨论与结论第49-52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下皖麦 68 的群体质量变化第49-50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下皖麦 68 的叶片衰老变化第50-51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下皖麦 68 的光合能力变化第51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下皖麦 68 的茎秆倒伏变化第51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下皖麦 68 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第51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下皖麦 68 的籽粒品质变化第51-52页
   ·氮素与不同耕播方式下皖麦 68 的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第52页
   ·不同氮素对皖麦 68 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第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致谢第58-59页
作者简介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耐光氧化性、叶绿素含量与千粒重、籽粒密度关系研究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下一篇:杂交粳稻粒重的遗传及其与产量、稻米品质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