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7-12页 |
·水稻的重要性 | 第7页 |
·杂交粳稻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7-8页 |
·粒重的遗传研究 | 第8-9页 |
·粒重与产量的关系 | 第9-10页 |
·粒重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 第10-12页 |
2 引言 | 第12-1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3-15页 |
·试验材料 | 第13页 |
·试验设计 | 第13页 |
·性状测定 | 第13-14页 |
·农艺性状测定 | 第13页 |
·品质性状测定 | 第13-14页 |
·数据处理 | 第14-1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5-42页 |
·F_1千粒重的优势表现 | 第15-21页 |
·千粒重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21-24页 |
·千粒重性状的方差分析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21-22页 |
·千粒重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22-23页 |
·千粒重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23-24页 |
·千粒重性状的基因型方差分析 | 第24页 |
·千粒重性状的遗传力估算 | 第24-25页 |
·千粒重相同范围内的父母本配组组合遗传分析 | 第25-26页 |
·千粒重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25页 |
·千粒重性状的基因型方差分析和遗传力估算 | 第25-26页 |
·粒重与产量、品质的相关分析 | 第26-37页 |
·F_1千粒重与父、母本千粒重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26-27页 |
·F_1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父本品质与F_1品质的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母本品质与F_1品质的相关分析 | 第29-32页 |
·F_1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32-35页 |
·F_1及其亲本千粒重与F_1品质的相关分析 | 第35页 |
·F_1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35-37页 |
·优质高产杂交粳稻千粒重范围 | 第37-39页 |
·优质高产杂交粳稻产量结构模式 | 第39-40页 |
·优质高产杂交粳稻亲本配合力表现及其评价 | 第40-42页 |
5 讨论 | 第42-47页 |
·千粒重的遗传 | 第42页 |
·千粒重的遗传特点 | 第42页 |
·F_1千粒重的优势表现 | 第42页 |
·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关系 | 第42页 |
·杂交粳稻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 第42-46页 |
·F_1千粒重与父、母本千粒重的关系 | 第42页 |
·F_1千粒重、亲本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的关系 | 第42-43页 |
·F_1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 | 第43页 |
·父本品质与F_1品质的关系 | 第43-44页 |
·母本品质与F_1品质的关系 | 第44-45页 |
·F_1品质性状间的关系 | 第45页 |
·F_1及其亲本千粒重与F_1品质的关系 | 第45页 |
·F_1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的千粒重范围 | 第46页 |
·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的产量结构模式 | 第46-47页 |
6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