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温力学性能与爆裂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1页
Abstract第5-6页
详细摘要第6-8页
Detailed Abstract第8-14页
1 绪论第14-28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第15-21页
     ·概述第15-16页
     ·制备原理及措施第16页
     ·原材料第16-17页
     ·RPC的力学性能第17-20页
     ·工程应用第20-21页
   ·混凝土高温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5页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高温力学性能第22-23页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高温爆裂第23-24页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高温爆裂的影响因素和抑制措施第24-25页
     ·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5页
   ·本文研究内容第25-28页
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第28-52页
   ·引言第28页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第28-30页
     ·原材料及配合比第28-29页
     ·试件制备第29-30页
   ·静态力学性能试验第30-34页
     ·试验概况第30-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34页
   ·RPC的韧性特征第34-43页
     ·试验概况第34-35页
     ·RPC的弯曲韧性特征第35-40页
     ·RPC的断裂韧性特征第40-43页
   ·RPC动态力学性能第43-50页
     ·试验概况第44页
     ·试验设备与量测方法第44页
     ·结果与分析第44-50页
   ·本章小结第50-52页
3 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第52-62页
   ·引言第52页
   ·RPC高温下的抗压强度第52-54页
     ·试验概况第52-53页
     ·高温下的抗压强度第53-54页
   ·RPC高温下的弹性模量第54-60页
     ·试验概况第54-56页
     ·高温下的弹性模量第56-60页
   ·本章小结第60-62页
4 温度作用下活性粉末混泥土的烟裂和内部温度场试验研究第62-78页
   ·引言第62页
   ·试验概况第62-64页
     ·试件制备第62-63页
     ·试验装置第63-64页
   ·RPC的高温爆裂第64-68页
     ·试验方法与过程第64-66页
     ·破坏状态第66-68页
   ·RPC内部温度场第68-77页
     ·试验方法第68-69页
     ·RPC内部温度场分布第69-74页
     ·RPC内部特征点的温差第74-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5 活性粉末混凝土热物理性质的研究第78-106页
   ·引言第78页
   ·试验概况第78-82页
     ·试件制备第78页
     ·试验原理与方法第78-79页
     ·热重试验第79页
     ·热传导、热扩散和比热容试验第79-82页
     ·热膨胀试验第82页
   ·结果与分析第82-96页
   ·热物性的微观物理机制第96-104页
     ·无机非金属固体的传热机理第96-97页
     ·热传导系数变化的热物理机制第97-98页
     ·比热容变化的物理机制第98-101页
     ·热扩散系数变化的物理机制第101页
     ·热膨胀系数变化的物理机制第101-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6 高温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孔隙结构特征与演化规律第106-120页
   ·引言第106页
   ·混凝土孔的分类第106-107页
   ·孔隙测试方法第107-108页
   ·试验概况第108-109页
     ·试件制备第108页
     ·压汞试验第108页
     ·试验原理与方法第108-109页
   ·实验结果第109-117页
     ·总孔体积随汞压的变化第109-111页
     ·孔隙率、总孔体积随温度的变化第111-112页
     ·孔径分布积分和孔径分布微分曲线第112-114页
     ·不同孔径范围内的孔隙体积分布第114-115页
     ·结果分析第115-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20页
7 离温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内部蒸汽压的试验研究第120-124页
   ·引言第120页
   ·混凝土内部蒸汽压第120-121页
   ·试验概况第121-123页
     ·试件制备第121页
     ·测试方法和装置第121-122页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122-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24-128页
   ·本文主要结论第124-125页
   ·本文主要创新性成果第125页
   ·研究展望第125-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作者简介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液相芯片同步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下一篇:北京地铁盾构施工沉降风险机理研究及评价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