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5页 |
·食品安全及食源性疾病 | 第11-12页 |
·食品安全问题 | 第11页 |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 第11-12页 |
·本文涉及的两种食源性致病菌 | 第12-15页 |
·大肠杆菌O157(Escherichia coli O157) | 第12-1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4-15页 |
·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经典培养生化鉴定法即传统法 | 第15-16页 |
·测试纸片法 | 第16页 |
·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 第16-18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8-19页 |
·基因芯片技术(DNA芯片,生物芯片) | 第19-20页 |
·生物传感器 | 第20页 |
·其他检测技术 | 第20页 |
·液相芯片技术 | 第20-23页 |
·液相芯片技术的原理 | 第21-22页 |
·液相芯片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应用液相芯片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条件的优化 | 第25-39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菌株 | 第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第26页 |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31页 |
·抗原的制备 | 第26-27页 |
·多抗的制备 | 第27-29页 |
·21号微球门值的确定 | 第29页 |
·微球的活化与偶联 | 第29页 |
·捕获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29-30页 |
·偶联效果的检测 | 第30页 |
·液相芯片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条件的优化 | 第30-31页 |
·液相芯片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灵敏度检测 | 第31页 |
·液相芯片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特异性检测 | 第31页 |
·液相芯片检测大肠杆菌O157:H7重复性检测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大肠杆菌O157:H7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检测 | 第31-32页 |
·BCA法测定抗体的浓度结果 | 第32页 |
·21号微球门值测定结果 | 第32-33页 |
·捕获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33页 |
·大肠杆菌O157:H7单抗与微球偶联效果的检测 | 第33-34页 |
·反应较优条件的确定 | 第34-36页 |
·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36页 |
·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重复性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应用液相芯片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条件的优化 | 第39-49页 |
·材料 | 第39页 |
·菌株 | 第39页 |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9页 |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第39页 |
·仪器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2页 |
·抗原的制备 | 第39-40页 |
·BCA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抗的浓度 | 第40页 |
·42号微球门值的确定 | 第40-41页 |
·微球的活化与偶联 | 第41页 |
·捕获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1页 |
·偶联效果的检测 | 第41页 |
·液相芯片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条件的优化 | 第41-42页 |
·液相芯片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灵敏度检测 | 第42页 |
·液相芯片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特异性检测 | 第42页 |
·液相芯片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重复性检测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BCA法测定血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克隆抗体的浓度结果 | 第42-43页 |
·42号微球门值测定结果 | 第43页 |
·捕获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抗与微球偶联效果的检测 | 第44页 |
·反应较优条件的确定 | 第44-46页 |
·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46页 |
·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重复性检测结果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液相芯片同时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49-55页 |
·材料 | 第49页 |
·菌株 | 第49页 |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方法 | 第49-50页 |
·应用液相芯片同时检测两种病原菌方法的建立 | 第49-50页 |
·应用液相芯片同时检测两种病原菌方法的灵敏度检测 | 第50页 |
·应用液相芯片同时检测两种病原菌方法的特异性检测 | 第50页 |
·应用液相芯片同时检测两种病原菌方法的重复性检测 | 第50页 |
·人工添加样品的检测 | 第50页 |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50-54页 |
·应用液相芯片技术同时检测两种目标菌条件的确定 | 第50-51页 |
·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51页 |
·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重复性检测结果 | 第52页 |
·人工添加样品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5-57页 |
·关于捕获抗体与微球的偶联 | 第55页 |
·生物素与亲和素 | 第55-56页 |
·应用液相芯片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