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 | 第18-19页 |
·同类匹配理论 | 第19页 |
·择偶梯度理论 | 第19页 |
·社会冲突理论 | 第19-20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3页 |
·“80”后 | 第20页 |
·群体、高学历群体 | 第20-21页 |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 | 第21页 |
·价值观 | 第21-22页 |
·婚恋观 | 第22-23页 |
·研究方案 | 第23-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4页 |
·数据来源与样本结构 | 第24-27页 |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样本结构 | 第25-27页 |
2 “80”后“高学历群体”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婚恋观对比研究现状 | 第27-49页 |
·恋爱观 | 第27-30页 |
·恋爱态度 | 第27-29页 |
·恋爱动机 | 第29-30页 |
·择偶观 | 第30-33页 |
·择偶态度 | 第30页 |
·择偶动机 | 第30-31页 |
·择偶标准 | 第31-32页 |
·择偶方式 | 第32-33页 |
·性观念 | 第33-37页 |
·传统性观念的态度 | 第33-36页 |
·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 第36-37页 |
·婚姻观 | 第37-46页 |
·对当前各“婚族”的态度 | 第37-38页 |
·理想的结婚模式 | 第38-40页 |
·理想的家庭模式 | 第40-44页 |
·对离婚的态度 | 第44-46页 |
·生育观 | 第46-49页 |
·生育的目的 | 第46-47页 |
·理想生育观 | 第47-49页 |
3 “80”后“高学历群体”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婚恋观对比研究的结果分析 | 第49-5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恋爱观 | 第50页 |
·择偶观 | 第50页 |
·性观念 | 第50-51页 |
·婚姻观 | 第51-52页 |
·生育观 | 第52页 |
·新特点 | 第52-54页 |
·婚恋观呈现多元化态势 | 第52-53页 |
·婚恋道德水平趋于正向 | 第53页 |
·婚恋观“城乡差异”淡化 | 第53-54页 |
·婚恋观“年龄差异”明显 | 第54页 |
·存在问题 | 第54-56页 |
·婚恋倾向世俗化、功利化 | 第54-55页 |
·婚恋知识缺失化、漠然化 | 第55页 |
·婚恋道德开放化、情欲化 | 第55-56页 |
·影响因素 | 第56-59页 |
·观念上,价值取向的多元影响 | 第56页 |
·经济上,功利主义的直接彰显 | 第56-57页 |
·文化上,传媒信息的错误诱导 | 第57页 |
·生活上,现实压力的不良催化 | 第57-58页 |
·思想上,个人主义的危险膨胀 | 第58页 |
·教育上,各级教育的弱化缺失 | 第58-59页 |
4 “80”后正确婚恋观的教育与培育 | 第59-65页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婚恋观教育 | 第59-60页 |
·加强婚恋道德荣辱观教育 | 第59页 |
·筑牢婚恋观的法制防线 | 第59-60页 |
·把握不同群体特点,增强教育实效性 | 第60-61页 |
·加强环境建设,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 第61-62页 |
·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 | 第61页 |
·构建优良的学校教育环境 | 第61-62页 |
·建立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 | 第62页 |
·打造积极的大众传媒平台 | 第62-63页 |
·注重日常的婚恋道德教育 | 第63页 |
·重视自主的婚恋自我教育 | 第63-64页 |
·缩小两极分化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发展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 | 第72-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