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研究述评 | 第1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舞弊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18-24页 |
·博弈论理论 | 第18-19页 |
·常见的博弈均衡理论 | 第18页 |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内部控制研究中的运用 | 第18-19页 |
·契约理论 | 第19-20页 |
·契约的内涵与功能 | 第19页 |
·契约理论的演进 | 第19页 |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19-20页 |
·委托代理关系 | 第20页 |
·公司治理理论 | 第20-24页 |
·公司治理的概念 | 第20-21页 |
·公司治理的主要观点 | 第21-22页 |
·公司治理理论在内部控制中的运用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企业舞弊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 第24-32页 |
·企业舞弊的基本机理概述 | 第24-25页 |
·舞弊冰山机理 | 第24页 |
·舞弊三角学说 | 第24页 |
·舞弊GONE 原理 | 第24-25页 |
·舞弊风险因子观点 | 第25页 |
·企业舞弊形态及危害性 | 第25-27页 |
·利用关联关系进行财务舞弊 | 第25-26页 |
·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财务舞弊 | 第26页 |
·掩盖交易或事实 | 第26-27页 |
·企业舞弊造成的危害 | 第27页 |
·内部控制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27-29页 |
·内部牵制制度阶段 | 第27-28页 |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 第28页 |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 第28页 |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 第28-29页 |
·企业舞弊行为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 | 第29-32页 |
·企业舞弊形态的变化 | 第29页 |
·内部控制制度的渐进过程 | 第29-30页 |
·企业舞弊行为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关系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舞弊视角下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2-43页 |
·舞弊视角下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及企业内控文化淡薄 | 第32-33页 |
·风险控制意识差 | 第33页 |
·控制活动不够全面导致控制力度不够 | 第33页 |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 第33-34页 |
·内部监控职能被淡化 | 第34页 |
·从舞弊层面对内部控制现状诱因分析 | 第34-43页 |
·管理层舞弊的主观因素 | 第34-36页 |
·多级代理链控制不力 | 第36-38页 |
·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不充分导致财务舞弊的产生 | 第38-41页 |
·公共产品的内部制度规范约束较弱致其极易被侵占 | 第41页 |
·缺乏产权界定与保护转让内部控制制度引起负外部性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舞弊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环境实证研究 | 第43-48页 |
·研究的假设 | 第43页 |
·样本的选择 | 第43-44页 |
·变量的选择与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变量选择 | 第44页 |
·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模型检验及研究解释 | 第45-48页 |
第六章 完善舞弊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 第48-54页 |
·强化外部环境的建设和优化内部治理机制 | 第48-49页 |
·健全独立董事制度以遏制内部人控制现象 | 第48页 |
·改进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和相关财务制度 | 第48页 |
·健全资本充实制度 | 第48-49页 |
·建立有效的多级代理控制 | 第49-50页 |
·明确所有者的责任和权力以保护所有者利益 | 第49页 |
·增强董事会功能以发挥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 | 第49-50页 |
·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约束和激励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 第50页 |
·设计有效的内部控制博弈均衡机制 | 第50-51页 |
·消除产生不遵守制度的动机 | 第50-51页 |
·增加外部参与方偏离规则成本 | 第51页 |
·建立公共产品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 | 第51-52页 |
·采用合理方式明晰产权以加强内部控制 | 第52页 |
·改善企业股权结构和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 第52-54页 |
·改善企业股权结构 | 第52-53页 |
·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4-56页 |
·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综述 | 第6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中文摘要 | 第69-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