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35页 |
一、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28页 |
(一) 新词语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 第14-19页 |
(二) 类词缀方面的研究 | 第19-25页 |
(三) 派生词的分类、比较与区分 | 第25-27页 |
(四) 前期研究中的缺欠 | 第27-28页 |
三、 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 第28-35页 |
(一) 语料来源 | 第28-3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三) 相关理论 | 第32-35页 |
第一章 类词缀的确定与形成过程 | 第35-65页 |
第一节 类词缀的确定 | 第35-60页 |
一、 “类词缀”术语的提出与确立 | 第35-41页 |
二、 类词缀的界定标准 | 第41-54页 |
三、 类词缀的范围与识别方法 | 第54-60页 |
第二节 类词缀的形成过程 | 第60-65页 |
一、 自源类词缀的形成过程 | 第60-63页 |
二、 外源类词缀的形成过程 | 第63-65页 |
第二章 派生词新词语的语言特征 | 第65-89页 |
第一节 词缀的特征 | 第65-78页 |
一、 典型词缀的特征 | 第65-71页 |
二、 类词缀的特征 | 第71-78页 |
第二节 词根的特征 | 第78-82页 |
一、 来源广泛 | 第78-81页 |
二、 仍存在大量的潜词根 | 第81-82页 |
第三节 词根与词缀的关系 | 第82-85页 |
一、 语音关系 | 第82-83页 |
二、 语法关系 | 第83-84页 |
三、 语义关系 | 第84-85页 |
第四节 派生词新词语的整体特征 | 第85-89页 |
一、 语法特征 | 第85-87页 |
二、 语义特征 | 第87-89页 |
第三章 派生词新词语的生成机制 | 第89-104页 |
第一节 语言系统自身的调整 | 第89-93页 |
一、 变异机制 | 第89-90页 |
二、 经济原则 | 第90-91页 |
三、 类推机制 | 第91-92页 |
四、 系统关系的制约 | 第92-93页 |
第二节 语用的驱动 | 第93-96页 |
一、 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93-94页 |
二、 现代传媒的助推 | 第94-95页 |
三、 语用心理的因素 | 第95-96页 |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影响 | 第96-104页 |
一、 语言接触及其类型 | 第96-97页 |
二、 语言接触对于汉语派生构词的影响 | 第97-104页 |
第四章 派生词新词语的研究价值 | 第104-129页 |
第一节 洞察汉语词语系统变迁的特点 | 第104-112页 |
一、 派生词新词语的三音节化强化了新词语的多音节化 | 第104-110页 |
二、 派生词新词语的词族化强化了新词语的族群化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现汉》中派生词新词语收录与释义的历时变化 | 第112-129页 |
一、 语料的离析 | 第112-113页 |
二、 收录与释义的历时变化情况 | 第113-126页 |
三、 有待商榷之处 | 第126-129页 |
结论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
附录一 参考书目 | 第140-152页 |
附录二 语料词表 | 第152-253页 |
后记 | 第253-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