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迁移的涵义及其分类 | 第12-14页 |
·正迁移与负迁移 | 第12页 |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 第12-13页 |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 第13页 |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 第13页 |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 第13-14页 |
·低路径迁移和高路径迁移 | 第14页 |
·生物教学中迁移的研究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迁移理论综述 | 第17-21页 |
·早期迁移理论 | 第17-19页 |
·形式训练说 | 第17页 |
·相同要素说 | 第17-18页 |
·概括说 | 第18页 |
·关系转换说 | 第18-19页 |
·当代迁移理论 | 第19页 |
·现代迁移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影响知识迁移的因素 | 第21-29页 |
·影响学生知识迁移的主观因素 | 第21-26页 |
·学生的认知结构 | 第21-22页 |
·学生的概括能力 | 第22-23页 |
·学生的心理定势 | 第23-25页 |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 第25页 |
·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 第25-26页 |
·影响学生知识迁移的客观因素 | 第26-29页 |
·教材的编排 | 第26-27页 |
·教师的引导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促进高中生物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 | 第29-40页 |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动机 | 第29-30页 |
·实验导入,引发学习动机 | 第29页 |
·联系实际,拓展学生兴趣 | 第29-30页 |
·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 | 第30-32页 |
·精心设计导入 | 第30页 |
·妥善处理重点和难点 | 第30-31页 |
·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 | 第31页 |
·课堂训练的安排 | 第31-32页 |
·做好归纳小结 | 第32页 |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 第32-38页 |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技能 | 第32-34页 |
·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 | 第34页 |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 第34-35页 |
·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 第35页 |
·提高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 第35-36页 |
·消除思维定势的干扰 | 第36-37页 |
·加强变式训练 | 第37-38页 |
·合理选择学习评价方式 | 第38-40页 |
第五章 高中生物知识迁移的教学实践 | 第40-59页 |
·实验设计 | 第40-41页 |
·选择内容 | 第40页 |
·研究对象 | 第40-41页 |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案例研究 | 第41-53页 |
·案例一:通过激素的调节的教学设计 | 第41-47页 |
·案例二:细胞呼吸(小高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 第47-53页 |
·实验结果及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 第53-5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问卷调查的设计 | 第55页 |
·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问题 | 第59-61页 |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本研究的结论 | 第59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9页 |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附录一:生物知识迁移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问卷调查 | 第63-65页 |
附录二:调查问卷原始数据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