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CONTENTS | 第7-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导论 | 第14-22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三、本文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刘少奇党内学习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22-35页 |
一、刘少奇党内学习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22-2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 第22-24页 |
(二) 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要求 | 第24-26页 |
(三) 克服党在发展过程中各种错误思想要求 | 第26-27页 |
(四) 适应革命形式与任务的不断变化的要求 | 第27-29页 |
二、刘少奇党内学习教育思想形成的党内条件 | 第29-3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不断涌现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 | 第29-30页 |
(二) 肃清党内各种机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深入 | 第30-31页 |
(三) 党员共产主义觉悟的不断提高 | 第31-32页 |
三、刘少奇为加强党内学习教育的主观努力 | 第32-35页 |
(一) 组织各类培训班及建立各级党校 | 第32-33页 |
(二) 发表马克思主义学习著作 | 第33-34页 |
(三) 广泛调查研究为加强党的学习教育提供现实素材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刘少奇党内学习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 第35-53页 |
一、刘少奇党内学习教育思想的萌芽(1922----1927) | 第35-39页 |
(一) 刘少奇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萌芽 | 第35-36页 |
(二) 刘少奇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观点的萌芽 | 第36-37页 |
(三) 刘少奇党内民主思想的萌芽 | 第37-39页 |
二、刘少奇党内学习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928--1935) | 第39-43页 |
(一) 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初步成形 | 第39-40页 |
(二)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显露端倪 | 第40-41页 |
(三) 加强党性修养的思想从多方面展开 | 第41-42页 |
(四)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得到系统的发展 | 第42-43页 |
三、刘少奇党内学习教育思想走向成熟(1936---1949) | 第43-4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逐步成熟 | 第44-45页 |
(二) 党性修养的理论形成体系 | 第45-46页 |
(三) 党内斗争思想日趋完善 | 第46-47页 |
(四) 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定位更加明确 | 第47-48页 |
四、刘少奇党内学习教育思想的继续发展(1949--1966) | 第48-53页 |
(一)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在实践中凝结 | 第49-50页 |
(二) 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实践中升华 | 第50-53页 |
第三章 、刘少奇党内学习教育思想的精髓 | 第53-72页 |
一、学习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 第53-57页 |
(一) 革命任务的转变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跟进 | 第53-54页 |
(二) 注重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 第54-55页 |
(三) 把党员的党性教育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 第55-57页 |
二、学习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 第57-61页 |
(一)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第57-58页 |
(二) 与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提升党员干部素质 | 第58-59页 |
(三) 建立经常性学习机制,组建各类培训班 | 第59-60页 |
(四) 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第60-61页 |
三、学习教育目的的实践性 | 第61-65页 |
(一) 解决党内各种问题的诉求决定了学习教育目的实践性 | 第62-63页 |
(二) 学习教育思想创立的客观条件暗示了学习教育目的的实践性 | 第63-64页 |
(三)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规定了学习教育目的的实践性 | 第64-65页 |
四、学习教育思想的整体性 | 第65-72页 |
(一) 党内学习教育思想发展的承继性 | 第66-68页 |
(二) 各有机组成部分的相辅相成性 | 第68-72页 |
第四章 、刘少奇党内学习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 第72-87页 |
一、刘少奇党内学习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72-80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璀璨结晶 | 第72-76页 |
(二) 中国共产党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的科学指南 | 第76-80页 |
二、刘少奇党内学习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80-87页 |
(一)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动作用 | 第80-83页 |
(二) 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启示作用 | 第83-87页 |
结束语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
附件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