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混合流水线的设计和平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4页 |
·流水线平衡的概念 | 第16-21页 |
·流水线平衡的定义 | 第16页 |
·影响流水线平衡的要素 | 第16-17页 |
·流水线设计的步骤 | 第17-18页 |
·流水线平衡的方法 | 第18-20页 |
·最优化方法 | 第18-19页 |
·启发式方法 | 第19-20页 |
·工业工程方法 | 第20页 |
·流水线平衡的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混合流水线的概念 | 第21-23页 |
·混合流水线的定义 | 第21页 |
·混合流水线的特点 | 第21页 |
·混合流水线建立所需要的条件 | 第21-22页 |
·混合流水线的平衡问题 | 第22页 |
·混合流水线的排序问题 | 第22-23页 |
·本章总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本公司生产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本公司产品介绍 | 第24-25页 |
·目前四种产品的生产线介绍 | 第25-26页 |
·目前这种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本章总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汽车线束混合生产线合并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28-39页 |
·汽车线束混合流水线的种类 | 第28-34页 |
·工装板直接合并式 | 第28-29页 |
·工装板翻转式 | 第29-30页 |
·间隔板式的混合流水线 | 第30-31页 |
·自由组合式的混合流水线 | 第31-34页 |
·四种汽车门线束的产品相似度分析 | 第34-37页 |
·定义合并方案 | 第37-38页 |
·本章总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混合流水线合并方案实施 | 第39-57页 |
·四种门线束总装工时分析 | 第39-42页 |
·混合流水线的节拍分析 | 第42-43页 |
·计算总装需要的理论上的最小工作地数 | 第43-44页 |
·四种线束的生产组合方式 | 第43页 |
·最小工作地计算 | 第43-44页 |
·建立分支线工位 | 第44-47页 |
·作业要素拆分的原则 | 第44-45页 |
·线束FLD 产品的分支线工位建立 | 第45-47页 |
·组织流水线上的作业顺序 | 第47-49页 |
·流水线上的工位安排 | 第49-54页 |
·流水线上最小工作地计算 | 第49页 |
·运用启发式方法安排流水线上的工位 | 第49-54页 |
·分别单独分析FLD 和RRD 工位安排 | 第49-51页 |
·运用启发式方法综合分析混合生产的工位安排 | 第51-54页 |
·混合流水线的布局设计 | 第54-56页 |
·本章总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混合流水线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 第57-62页 |
·混合流水线工位平衡图 | 第57-58页 |
·混合流水线的效率 | 第58-59页 |
·改善前后的产能对比 | 第59页 |
·改善后的人员配置和面积变化 | 第59-60页 |
·改善后的混合流水线具有柔性 | 第60-61页 |
·本章总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本文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