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公诉引导侦查概述 | 第12-20页 |
(一) 公诉引导侦查概念的产生及演进过程 | 第12-14页 |
1. 公诉引导侦查模式的学理基础 | 第12-13页 |
2. 公诉引导侦查概念的产生 | 第13-14页 |
3. 公诉引导侦查概念的演进过程 | 第14页 |
(二) 公诉引导侦查的内涵和特征 | 第14-16页 |
1. 公诉引导侦查的内涵 | 第14-15页 |
2. 公诉引导侦查的特征 | 第15-16页 |
(三) 公诉引导侦查的基本原则 | 第16-18页 |
1. 依法引导的原则 | 第16-17页 |
2. 适度延伸的原则 | 第17页 |
3. 完善证据的原则 | 第17页 |
4. 公正效率的原则 | 第17-18页 |
(四) 公诉引导侦查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1. 适应刑事诉讼活动的实际需要 | 第18页 |
2. 符合我国法治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 | 第18页 |
3. 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 | 第18-19页 |
4. 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需要 | 第19页 |
5. 保障和提高刑事案件质量的客观需要 | 第19页 |
6. 符合世界侦诉体制改革的潮流 | 第19-20页 |
二、法治国家检警关系的基本考察 | 第20-26页 |
(一) 大陆法系检警关系 | 第20-22页 |
1. 德国模式 | 第20-21页 |
2. 法国模式 | 第21-22页 |
(二) 英美法系检警关系 | 第22-23页 |
1. 英国模式 | 第22-23页 |
2. 美国模式 | 第23页 |
(三) 意大利模式 | 第23-24页 |
(四) 对两大法系检警关系模式的评析 | 第24-26页 |
三、中国现行检警关系考察 | 第26-45页 |
(一) 中国现行检警关系模式 | 第26-27页 |
1.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 | 第26页 |
2. 警主检辅,以侦查为中心 | 第26-27页 |
(二) 现行检警关系的基本缺陷 | 第27-28页 |
1. 现行模式与法律监督职能相矛盾,立案侦查监督无法有效实施 | 第27页 |
2. 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 | 第27-28页 |
3. 检警机关就个别案件相互掣肘、推诿 | 第28页 |
(三) 本地区当前侦诉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1. 警主检辅,以侦查为中心,无法形成合力 | 第28-29页 |
2. 缺乏证据意识,不能及时收集、固定证据 | 第29页 |
3. 重实体、轻程序,取证程序不合法 | 第29-30页 |
4. 重口供,轻证据,常使公诉进退两难 | 第30页 |
5. 滥用强制措施,无法保证诉讼顺利进行 | 第30页 |
6. 工作理念相互冲突,诉讼效率低下 | 第30-31页 |
(四) 开展公诉引导侦查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45页 |
1. 河南周口市检察院的实践探索 | 第31-32页 |
2. 江苏无锡市检察院的实践探索 | 第32-33页 |
3. 北京东城区检察院的实践探索 | 第33-34页 |
4.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的实践探索 | 第34-37页 |
5. 江西德兴市检察院的实践探索 | 第37页 |
6. 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的实践探索 | 第37-39页 |
7.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检察院的实践探索 | 第39-41页 |
8. 笔者所在的呼市玉泉区检察院的实践探索 | 第41-45页 |
四、完善公诉引导侦查制度的基本构想 | 第45-54页 |
(一) 构建公诉引导侦查模式的法律依据 | 第45-47页 |
1. 符合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 | 第45页 |
2. 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 第45-46页 |
3. 符合刑事诉讼改革和世界检警关系融合的发展趋势 | 第46-47页 |
(二) 公诉引导侦查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 | 第47-49页 |
1. 公诉引导侦查的时间 | 第47页 |
2. 公诉引导侦查的内容 | 第47-48页 |
3. 公诉引导侦查的范围 | 第48页 |
4. 公诉引导侦查的对象 | 第48页 |
5. 公诉引导侦查的方式 | 第48页 |
6. 公诉引导侦查的意义 | 第48-49页 |
(三) 公诉引导侦查在实践中的开展与完善 | 第49-54页 |
1. 实现公诉引导侦查的途径 | 第49-52页 |
2. 开展公诉引导侦查中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3. 完善公诉引导侦查的措施和方法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