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暂缓起诉制度概述 | 第9-17页 |
第一节 暂缓起诉的定义和特征 | 第9-10页 |
一、暂缓起诉的定义 | 第9-10页 |
二、暂缓起诉的特征 | 第10页 |
第二节 暂缓起诉制度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10-12页 |
一、暂缓起诉与不起诉制度之比较 | 第10-11页 |
二、暂缓起诉与免予起诉制度之比较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德国和日本暂缓起诉制度简述 | 第12-14页 |
一、德国的暂缓起诉制度 | 第12-13页 |
二、日本的暂缓起诉制度 | 第13-14页 |
第四节 德日暂缓起诉制度之比较 | 第14-17页 |
一、德日暂缓起诉制度的差异 | 第14-15页 |
二、德日暂缓起诉制度的契合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构建暂缓起诉制度的必要性 | 第17-24页 |
第一节 从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角度探究其必要性 | 第17-18页 |
一、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 | 第17页 |
二、暂缓起诉是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路径创新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从实体法角度探究其必要性 | 第18-20页 |
一、暂缓起诉顺应了轻刑化趋势 | 第18-19页 |
二、暂缓起诉吻合了犯罪行为处理个别化的需要 | 第19-20页 |
三、暂缓起诉对特殊群体意义重大 | 第20页 |
第三节 从程序法角度探究其必要性 | 第20-24页 |
一、暂缓起诉更好地实现刑事诉讼目的 | 第20-21页 |
二、暂缓起诉更好地满足刑事诉讼的公益性 | 第21-22页 |
三、暂缓起诉有利于提高刑事司法效益 | 第22-23页 |
四、暂缓起诉迎合了起诉裁量权扩张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构建暂缓起诉制度的可行性 | 第24-33页 |
第一节 暂缓起诉没有违背五大刑事司法原则 | 第24-28页 |
一、暂缓起诉并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 | 第24-25页 |
二、暂缓起诉并不违背控审分离原则 | 第25-27页 |
三、暂缓起诉并不违背刑事司法公正原则 | 第27页 |
四、暂缓起诉并不违背刑事司法平等原则 | 第27-28页 |
五、暂缓起诉并不违背无罪推定原则 | 第28页 |
第二节 暂缓起诉不会对刑事案件当事人权利产生消极影响 | 第28-30页 |
一、暂缓起诉不会侵犯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 | 第28-29页 |
二、暂缓起诉不会不利于安抚被害人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暂缓起诉不会降低刑罚对社会公众的警戒力度 | 第30-33页 |
一、被暂缓起诉人会珍惜改过自新机会从而避免再犯 | 第30-31页 |
二、其他社会公众不会因暂缓起诉制度而怀有犯罪冲动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暂缓起诉制度在中国的构建 | 第33-46页 |
第一节 中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的基础 | 第33-36页 |
一、我国宽免刑罚理论和实践经验 | 第33-34页 |
二、我国免予起诉的经验和教训 | 第34页 |
三、我国暂缓起诉的实践经验 | 第34-36页 |
第二节 中国暂缓起诉制度的构建 | 第36-46页 |
一、暂缓起诉案件范围和实施条件 | 第36-38页 |
二、被缓诉嫌疑人权利的保障 | 第38-39页 |
三、暂缓起诉中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 第39-41页 |
四、对缓诉嫌疑人的监管 | 第41-42页 |
五、暂缓起诉的监督与救济 | 第42-43页 |
六、暂缓起诉决定的法律效力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