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 ·传统识别方法在技术上存在诸多弊端 | 第11-12页 |
| ·新兴技术体现出更强的便捷性和科学性 | 第12页 |
| ·特定区域复杂的地质构造研究需要新兴技术方法的应用 | 第12-13页 |
| ·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 ·构造地貌综合研究 | 第13-14页 |
| ·断裂带特征研究 | 第14页 |
| ·断裂带识别方法研究 | 第14-19页 |
| ·综合评价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地貌形态空间分析 | 第20页 |
| ·线性地貌要素分析 | 第20页 |
| ·主要断裂线自动提取与解译 | 第20-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 ·实践意义 | 第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数据准备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 第24-36页 |
| ·自然条件 | 第24-25页 |
| ·构造层特征 | 第25-31页 |
| ·早古生界 | 第25-27页 |
| ·晚古生界 | 第27-28页 |
| ·三叠系 | 第28-31页 |
| ·构造单元特征 | 第31-36页 |
| ·西秦岭构造带 | 第31-32页 |
| ·摩天岭构造带 | 第32-34页 |
| ·马尔康地区 | 第34页 |
| ·龙门山隆起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松潘-阿坝地区地形地貌形态空间分析 | 第36-46页 |
| ·地形高程分析 | 第36-38页 |
| ·地表坡度分析 | 第38-39页 |
| ·地势起伏度分析 | 第39-42页 |
| ·基本地貌形态分析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松潘-阿坝地区线性地貌特征分析 | 第46-60页 |
| ·山脊线和沟谷线的提取 | 第47-48页 |
| ·沟谷网络和沟壑密度分析 | 第48-55页 |
| ·差异性现象分析 | 第51-53页 |
| ·沟壑密度与地质构造和地表过程关系的探讨 | 第53-55页 |
| ·研究区岷江水系流域分析 | 第55-59页 |
| ·水系流域分析 | 第55页 |
| ·基于DEM 的水系流域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 ·岷江流域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典型区线性构造信息提取 | 第60-78页 |
| ·龙门山构造带的主断裂 | 第60-62页 |
| ·基于SRTM-DEM 与遥感影像的研究区内龙门山主断裂提取 | 第62-69页 |
| ·断裂构造地表特征与地表变率信息提取 | 第62-64页 |
| ·龙门山构造带主断裂的自动提取 | 第64-69页 |
| ·方法评价与延伸 | 第69-76页 |
| ·方法评价 | 第69-72页 |
| ·基于SRTM-DEM 的岷江断裂解译 | 第72-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作者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