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第一节 陆地棉染色体置换系的创建与利用 | 第13-19页 |
1 陆地棉染色体置换系的创建 | 第13-14页 |
2 陆地棉置换系的利用 | 第14-18页 |
3 利用陆地棉置换系研究的方向及展望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棉花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研究 | 第19-22页 |
第三节 分子标记在棉花QTL 定位上的应用 | 第22-32页 |
1 作图群体的建立 | 第22-23页 |
2 分子标记主要类型与特点 | 第23-27页 |
3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常用方法 | 第27-28页 |
4 棉花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8-29页 |
5 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的QTL 定位 | 第29-32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陆地棉置换系的遗传评价与分子聚类 | 第33-51页 |
第一节 利用陆地棉置换系进行海岛棉主要性状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33-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3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二节 16 个陆地棉置换系产量纤维品质性状遗传效应初步分析 | 第37-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4 结论 | 第42-45页 |
第三节 16 个陆地棉置换系的遗传多态性和聚类分析 | 第45-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第三章 海岛棉特定染色体对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51-76页 |
第一节 海岛棉特定染色体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51-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4 结论 | 第55-60页 |
第二节 海岛棉染色体置换进陆地棉背景后对纤维品质的遗传效应 | 第60-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6页 |
3 讨论 | 第66-68页 |
4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三节 棉花不同染色体(臂)陆海杂种优势研究 | 第69-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4页 |
3 讨论 | 第74-76页 |
第四章 棉花主要性状的QTL 定位 | 第76-138页 |
第一节 棉花不同世代、不同环境主要性状QTL 检测 | 第76-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97页 |
3 讨论 | 第97-102页 |
第二节 棉花第14 染色体短臂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主要性状的QTL 定位 | 第102-11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0页 |
3 讨论 | 第110-114页 |
第三节 棉花第22 染色体短臂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主要性状的QTL 定位 | 第114-1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4-11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33页 |
3 讨论 | 第133-13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138-140页 |
第一节 全文结论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4页 |
附录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作者简历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