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1页 |
·"浪漫性"是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最为突出的创作特征 | 第9-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1-16页 |
·关于"浪漫性"的界定 | 第16-21页 |
第2章 从旋律与节奏角度论述三部改编曲在"浪漫性"表现手法的差异 | 第21-37页 |
·李斯特第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 | 第21-23页 |
·李斯特忠实模仿帕格尼尼原曲各变奏的旋律,表达对帕格尼尼的崇拜之情 | 第21-22页 |
·李斯特切分节奏的创新应用增加矛盾冲突 | 第22-23页 |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Op.35) | 第23-29页 |
·勃拉姆斯采用超八度的分解和弦进行,倾诉淡淡的忧愁 | 第23-24页 |
·勃拉姆斯的个性化节奏节拍的使用,体现心灵的追索与迷茫 | 第24-29页 |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 | 第29-37页 |
·用悠长、宽广的俄罗斯音乐旋律,抒发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 | 第29-30页 |
·插入阶梯式级进音程引出"末日经",表现悲剧性情绪 | 第30-31页 |
·节奏的创新使用,增强戏剧性效果 | 第31-37页 |
第3章 从和声与转调角度论述三部改编曲在"浪漫性"表现手法的差异 | 第37-47页 |
·李斯特第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 | 第37-39页 |
·无中介和弦的同主音大小调快速转换,充满幻想性 | 第37-38页 |
·半音和声的运用,强调矛盾冲突 | 第38-39页 |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Op.35) | 第39-43页 |
·骨干和声框架下的和声变化,表达悲观主义情感 | 第39-41页 |
·持续音的使用,强调情感的统一性 | 第41-42页 |
·和弦外音强拍上的使用增强戏剧性 | 第42-43页 |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 | 第43-47页 |
·"调插入"的运用增加情感冲突 | 第43-45页 |
·平行和弦的运用推动情感的发展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