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一 引言 | 第12-18页 |
1 香蕉枯萎病的分布与危害 | 第12-13页 |
·香蕉枯萎病的世界分布与危害 | 第12页 |
·香蕉枯萎病在我国发生状况 | 第12-13页 |
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病原菌生理小种 | 第13页 |
·病害传播途径 | 第13页 |
3 香蕉枯萎病病害诊断和病原菌检测技术 | 第13-17页 |
·香蕉枯萎病诊断 | 第13-14页 |
·香蕉枯萎病菌检测 | 第14-17页 |
·生物学检测 | 第14-15页 |
·PCR检测 | 第15-16页 |
·营养体亲和性(VCG)检测 | 第16页 |
·选择性培养基检测 | 第16-17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7-18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香蕉枯萎病菌选择性培养基筛选 | 第17页 |
·培养基的分离物检验 | 第17页 |
·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鉴别培养基改良与应用 | 第17-18页 |
二 香蕉枯萎病菌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 | 第18-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供试土样 | 第18页 |
·基础培养基种类和配方 | 第18-19页 |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 第19页 |
·选择性培养基制备和筛选 | 第19-20页 |
·选择性培养基对病田土壤的检测效率比较 | 第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6页 |
·香蕉枯萎病菌在6种基础培养基上的生长 | 第20-21页 |
·选择性培养基对镰孢菌不同菌株的生长适性 | 第21-23页 |
·选择性培养基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的鉴别作用 | 第23-24页 |
·K2培养基对土壤中香蕉枯萎病菌的检测 | 第24-26页 |
3 讨论 | 第26-27页 |
三 K2培养基对香蕉枯萎病菌的选择性验证 | 第27-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供试菌株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检出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27页 |
·检出菌株的营养亲和性测定 | 第27-28页 |
·香蕉枯萎病菌rDNA-ITS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 第28-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31-32页 |
·供试菌株的营养亲和性测定 | 第32-34页 |
·突变体的诱导和表型鉴定 | 第33页 |
·营养亲和性测定 | 第33-34页 |
·rDNA-ITS序列扩增与分析 | 第34-38页 |
·DNA的提取方法比较与质量分析 | 第34-35页 |
·ITS区扩增及同源性比较 | 第35-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四 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鉴别培养基的制备与应用 | 第39-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4页 |
·供试菌株 | 第39页 |
·鉴别培养基改良 | 第39-41页 |
·抑菌剂筛选 | 第39-40页 |
·抑菌剂最佳抑菌浓度试验 | 第40-41页 |
·鉴别培养基配制 | 第41页 |
·鉴别培养基的检测应用 | 第41-42页 |
·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性状比较 | 第42页 |
·不同培养基对土壤中香蕉枯萎病菌的检测比较 | 第42页 |
·鉴别培养基对病组织和土壤中病菌的检测 | 第42页 |
·鉴别培养基的检测效果验证 | 第42-43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42-43页 |
·PCR测定 | 第43页 |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5页 |
·鉴别培养基改良 | 第44-49页 |
·抑菌剂的筛选 | 第44-47页 |
·抑菌剂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培养基pH值对培养性状的影响 | 第48-49页 |
·鉴别培养基的配制和命名 | 第49页 |
·KM培养基的检测应用 | 第49-51页 |
·KM培养基的选择性和鉴别特征 | 第49-51页 |
·KM培养基对病组织和土壤的检测 | 第51页 |
·对KM培养基检测效果验证 | 第51-55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51页 |
·PCR测定 | 第51-55页 |
3 讨论 | 第55-56页 |
五 小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1 研究成果与创新性 | 第56-57页 |
·改良制备了KM鉴定培养基 | 第56页 |
·鉴别培养基的研究应用 | 第56-57页 |
·培养基筛选 | 第57页 |
·检测效果验证研究 | 第57页 |
2 成果意义与应用前景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Ⅰ 试剂与溶液的配制 | 第62-63页 |
附录Ⅱ | 第63-69页 |
附录Ⅲ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