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言 | 第10-13页 |
| 2 研究内容与选题依据 | 第13-27页 |
| ·选题依据 | 第13-15页 |
| ·研究方向的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 ·研究地区的选择依据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工作量统计 | 第18-19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 ·内容创新 | 第19页 |
| ·方法创新 | 第19-20页 |
| ·主要原始数据及软件选择 | 第20-22页 |
| ·主要空间数据和专题数据 | 第20-21页 |
| ·软件选择及依据 | 第21-22页 |
|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 | 第21-22页 |
| ·不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对比 | 第22页 |
| ·技术路线与研究思路 | 第22-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 ·数据收集与制作 | 第23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23页 |
| ·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和流程 | 第23-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自然保护区研究进展 | 第27-37页 |
| ·自然保护区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 ·自然保护区分类与定位 | 第27-28页 |
|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 | 第28-30页 |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30-34页 |
| ·保护区资源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 ·景观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 ·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 ·研究趋势 | 第34-36页 |
| ·保护区景观格局、生态学模型和 GIS 技术的结合 | 第34页 |
| ·尺度的推演 | 第34-35页 |
| ·基于生态学模型的景观保护、管理和规划 | 第35页 |
| ·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的融合 | 第35页 |
| ·空间梯度和网络概念的发展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4 研究区背景分析 | 第37-43页 |
| ·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研究概况 | 第37-41页 |
| ·概述 | 第37页 |
| ·地理位置 | 第37-38页 |
| ·地质地貌 | 第38页 |
| ·土地资源 | 第38-40页 |
| ·水文状况 | 第40页 |
| ·气候概况 | 第40页 |
| ·植被概况 | 第40-41页 |
| ·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相关研究现状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5 生态关键地段识别与提取 | 第43-77页 |
| ·自然保护和发展规划的目标 | 第43-44页 |
| ·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背景分析 | 第44-45页 |
| ·生态属性分析与关键地段识别 | 第45-64页 |
| ·关键地段识别的一般概念和原理 | 第45-47页 |
| ·关键地段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第45-46页 |
| ·自然保护区生态关键地段研究方向和内涵 | 第46-47页 |
| ·生态关键地段相关研究进展 | 第47-48页 |
| ·保护区关键地段识别与提取 | 第48-64页 |
| ·基于 DEM 和太阳辐射参数的关键地段因子分析 | 第49-57页 |
| ·结构型关键地段提取 | 第57-63页 |
| ·保护区生态属性关键地段生成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77页 |
| 6 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和体系建立 | 第77-92页 |
| ·基本概念和方法 | 第77-78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78-86页 |
| ·因子指标权重及评价模型设定 | 第86-88页 |
| ·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 | 第86-87页 |
| ·栅格运算和结果生成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2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92-94页 |
| ·结论 | 第92页 |
| ·讨论和建议 | 第92-94页 |
| ·保护区资源保护和观念的更新 | 第92页 |
| ·生态关键地段计算机识别和提取的合理性 | 第92-93页 |
| ·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相对性 | 第93页 |
| ·自然保护区边界的连续性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个人简介 | 第95-96页 |
|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