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15页 |
·项目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11-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调查法 | 第17-18页 |
·定点观测法 | 第18-19页 |
3 安溪县崩岗侵蚀现状 | 第19-29页 |
·崩岗侵蚀的空间分布 | 第20页 |
·崩岗的形态特征 | 第20-23页 |
·崩岗面积等级分析 | 第23-25页 |
·崩岗活动情况 | 第25-26页 |
·崩岗平均深度与沟口宽度 | 第26-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4 影响崩岗侵蚀的因素 | 第29-35页 |
·降雨 | 第29页 |
·岩土特性 | 第29-30页 |
·花岗岩母质为崩岗发育提供了物质来源 | 第29-30页 |
·花岗岩的岩土特性 | 第30页 |
·地质 | 第30-31页 |
·地貌 | 第31-33页 |
·人为活动 | 第33页 |
·植被因素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5 崩岗侵蚀治理 | 第35-50页 |
·总体布局 | 第35页 |
·崩岗侵蚀防治类型分区 | 第35-38页 |
·分区依据 | 第35页 |
·分区原则 | 第35页 |
·分区结果 | 第35-38页 |
·单个崩岗的典型治理 | 第38-50页 |
·治理思路 | 第38-39页 |
·治理措施配置 | 第39-43页 |
·强度开发性治理 | 第43页 |
·崩岗侵蚀治理效益分析 | 第43-50页 |
6 结论 | 第50-52页 |
·安溪县是全省崩岗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治理任务很艰巨 | 第50页 |
·数量众多且侵蚀面积和侵蚀量巨大 | 第50页 |
·形态多样、类型齐全而以混合形、瓢形和弧形为主 | 第50页 |
·小型崩岗数量众多而大型崩岗侵蚀面积大 | 第50页 |
·超过70%崩岗处于活动状态 | 第50页 |
·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与花岗岩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 第50页 |
·花岗岩母质是崩岗发育的内因,降水等因素进一步促进其发育 | 第50-51页 |
·全县崩岗侵蚀分成强度、中度和轻度崩岗侵蚀区 | 第51页 |
·强度崩岗侵蚀区 | 第51页 |
·中度崩岗侵蚀区 | 第51页 |
·轻度崩岗侵蚀区 | 第51页 |
·把单个崩岗视为一个系统进行治理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