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代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6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32页 |
(一) 网络学习的界定 | 第12-18页 |
(二) 网络学习代价的涵义 | 第18-21页 |
(三) 网络学习现状及发展 | 第21-32页 |
二、问题的研究意义 | 第32-48页 |
(一) 网络学习社会观的认知 | 第32-38页 |
(二) 网络学习辩证观的构建 | 第38-45页 |
(三) 网络学习模式观的确立 | 第45-48页 |
三、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48-62页 |
(一) 国内研究状况 | 第49-53页 |
(二) 国外研究状况 | 第53-62页 |
第一章 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 第62-96页 |
一、基本观点 | 第62-76页 |
(一) 网络学习具有代价 | 第62-65页 |
(二) 网络学习需要交往 | 第65-7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76-78页 |
(一) 文献法 | 第77页 |
(二) 调查法 | 第77-78页 |
(三) 比较法 | 第78页 |
三、研究视角 | 第78-91页 |
(一) 社会学视角 | 第78-85页 |
(二) 哲学视角 | 第85-91页 |
四、基本框架 | 第91-96页 |
(一) 网络学习代价研究的内容 | 第91-94页 |
(二) 研究论文的层次结构 | 第94-96页 |
第二章 网络学习交互环境的制约性 | 第96-117页 |
一、网络交互宜境与交互困境 | 第96-101页 |
(一) 网络交往宜境 | 第97-99页 |
(二) 网络交往困境 | 第99-101页 |
二、网络学习信息传递局限性 | 第101-117页 |
(一) 社会交往是信息传递方式 | 第101-107页 |
(二) 网络学习不在场交往弊端 | 第107-117页 |
第三章 网络学习伦理环境的无序性 | 第117-143页 |
一、网络环境的无序性及其后果 | 第117-127页 |
(一) 网络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学习环境 | 第117-120页 |
(二) 网络不良信息妨碍学习者的学习 | 第120-127页 |
二、网络学习主体道德失重 | 第127-143页 |
(一) 网络道德环境的自律与他律缺失 | 第127-137页 |
(二) 虚拟性角色与现实性角色的冲突 | 第137-143页 |
第四章 网络学习虚拟交往的局限性 | 第143-172页 |
一、自主性学习障碍 | 第143-153页 |
(一) 自主性学习的内涵 | 第143-144页 |
(二) 网络自主性学习的交往局限 | 第144-153页 |
二、学习过程的竞争性缺失 | 第153-164页 |
(一) 竞争性是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 | 第154-159页 |
(二) 主体学习活动需要竞争性行为 | 第159-160页 |
(三) 网络学习过程缺失主体竞争性 | 第160-164页 |
三、网络学习评价信度和效度缺失 | 第164-172页 |
(一) 网络学习的评价模式 | 第164-167页 |
(二) 网络学习环境的“屏蔽效应” | 第167页 |
(三) 网络学习评价中社会比较缺失 | 第167-172页 |
第五章 网络学习数字技术的负效应 | 第172-207页 |
一、学习者语言素养的弱化 | 第172-186页 |
(一) 网络学习去口语交互的弊端 | 第172-178页 |
(二) 网络学习去书写交互的弊端 | 第178-186页 |
二、学习者知识认知的局限 | 第186-199页 |
(一) 知识建构的数字化局限 | 第186-194页 |
(二) 知识学习的技术制约性 | 第194-199页 |
三、学习者身心健康的损害 | 第199-207页 |
(一) 电脑对学习者身体的负面影响 | 第199-201页 |
(二) 网络对学习者心理的负面影响 | 第201-207页 |
第六章 网络学习代价解决策略 | 第207-234页 |
一、网络学习代价思维 | 第207-221页 |
(一) 代价合理性和背理性 | 第207-209页 |
(二) 网络学习价值与代价 | 第209-221页 |
二、网络学习代价控制 | 第221-234页 |
(一) 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 第222-223页 |
(二) 网络学习成本性代价限制 | 第223-228页 |
(三) 网络学习损失性代价控制 | 第228-234页 |
结语 | 第234-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44页 |
附录 | 第244-254页 |
后记 | 第254-25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