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本论文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李渔与德莱顿研究有关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第三节 本论文基本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与目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李渔与德莱顿的戏剧结构论比较 | 第14-45页 |
引言 | 第14页 |
第一节 戏剧情节与结构——戏剧性的核心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李渔论“结构第一”与德莱顿论“三一律” ——中英戏剧情节与结构论总体比较 | 第16-20页 |
第三节 李渔论“立主脑”与德来顿论“主要情节”——中英戏剧内部结构论比较(1) | 第20-27页 |
第四节 李渔论“减头绪”与德莱顿论“次要情节”——中英戏剧内部结构论比较(2) | 第27-30页 |
第五节 李渔论“密针线”和“照映埋伏”与德莱顿论“时间整一性”和“地点整一性”——中英戏剧内部结构论比较(3) | 第30-36页 |
第六节 李渔论“格局”与德莱顿论“幕”和“场” ——中西戏剧外部结构比较 | 第36-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二章 李渔与德莱顿的戏剧语言论比较 | 第45-79页 |
引言 | 第45页 |
第一节 李渔论“贵显浅”与德莱顿论“规范性”——中英论戏剧语言通俗与明晰性比较 | 第45-56页 |
第二节 李渔论“重机趣”与德莱顿论“巧智”和“修辞格” ——中英论戏剧语言生动性比较 | 第56-61页 |
第三节 李渔论“意取尖新”与德莱顿论“诗的破格” ——中英论戏剧语言的创新性比较 | 第61-67页 |
第四节 李渔论“文贵洁净”与德莱顿论“纯洁性”——中英论戏剧语言精练性比较 | 第67-72页 |
第五节 李渔论“音律”与德莱顿论“韵律”——中英论戏剧语言音乐性比较 | 第72-75页 |
第六节 李渔论“曲文与宾白”与德莱顿论“韵诗与散文”——中英论戏剧语体比较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三章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人物论比较 | 第79-96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第一节 李渔论“说何人肖何人”与德莱顿论“人物性格合理性”——中英论戏剧人物真实性比较 | 第80-86页 |
第二节 李渔论“人情难尽”与德莱顿论“人物个性”——中英论戏剧人物性格复杂与多样性比较 | 第86-89页 |
第三节 李渔论“贯串只一人”与德莱顿论“中心人物”——中英论戏剧人物关系比较 | 第89-92页 |
第四节 李渔改编《琵琶记·寻夫》、《明珠记·煎茶》以及《南西厢》与德莱顿重写《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暴风雨》以及《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李渔与德莱顿改编与重写旧剧对塑造人物形象的影响比较 | 第92-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四章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思想论比较 | 第96-113页 |
引言 | 第96页 |
第一节 李渔与德莱顿论戏剧功利性比较 | 第96-104页 |
第二节 李渔与德莱顿论戏剧题材比较 | 第104-108页 |
第三节 李渔与德莱顿论戏剧主题比较 | 第108-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的论述结构与风格比较 | 第113-128页 |
引言 | 第113页 |
第一节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的论述结构与策略比较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的修辞与文体风格比较 | 第115-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结语 | 第128-131页 |
引用文献 | 第131-13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作品 | 第137-138页 |
后记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