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鲁案”成为悬案以及初步解决的原则 | 第9-16页 |
一、中国拒签《巴黎和约》,“山东问题”成为悬案 | 第9-11页 |
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 第11-13页 |
三、善后谈判前国内外的舆论背景及谈判压力 | 第13-16页 |
第二章、“鲁案”善后谈判的曲折经过 | 第16-55页 |
一、会议的召开和部署 | 第16-17页 |
二、艰难的善后谈判 | 第17-55页 |
(一) 一部会议 | 第17-50页 |
1、公产问题 | 第17-30页 |
(1) 公产评价问题 | 第17-22页 |
(2) 公产偿价问题 | 第22-23页 |
(3) 保留财产问题 | 第23-26页 |
(4) 移交公产之希望条件问题 | 第26-30页 |
2、土地问题 | 第30-36页 |
(1) 土地所有权问题 | 第30-32页 |
(2) 租地问题 | 第32-35页 |
(3) 农业问题 | 第35-36页 |
3、盐业问题 | 第36-40页 |
4、矿山问题 | 第40-43页 |
5、胶州海关问题 | 第43-46页 |
6、邮电问题 | 第46-50页 |
(二) 二部会议 | 第50-55页 |
1、胶济路产估价问题 | 第50-53页 |
2、铁路沿线公有财产问题 | 第53-55页 |
第三章、主权移交以及对善后的评价 | 第55-68页 |
一、主权移交的过程 | 第55-57页 |
二、主权接收的效果 | 第57-59页 |
三、对“鲁案”善后谈判及善后结果的评价 | 第59-68页 |
(一) 对善后谈判及结果的总体评价 | 第59-60页 |
(二) 日方态度对谈判的影响 | 第60-62页 |
(三) 谈判中中方所处的被动位置 | 第62页 |
(四) 中国政府自身的政治、经济状况对善后外交的影响 | 第62-68页 |
1、政局动荡、军费浩繁的政治状况对善后谈判的影响 | 第62-65页 |
2、政府财政状况的恶化及国力对外交后盾作用的缺失 | 第65-67页 |
3、善后谈判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章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