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菌核病生防菌小盾壳霉的固体发酵及几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前言第10-22页
 1 菌核病研究进展第10-14页
   ·菌核病概述第10页
   ·菌核病病原及分类第10页
   ·菌核病的危害第10-11页
   ·菌核病的致病特点、侵染循环、致病机理及发病条件第11-13页
     ·致病特点第11页
     ·侵染循环第11-12页
     ·致病的生化机理第12-13页
     ·发病条件第13页
   ·菌核病的防治现状第13-14页
 2 小盾壳霉研究进展第14-22页
   ·小盾壳霉概述第14页
   ·小盾壳霉分类第14页
   ·小盾壳霉的生态学、生物学及在生防中的应用第14-17页
     ·小盾壳霉的分布第14-15页
     ·小盾壳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15-16页
       ·小盾壳霉的形态特征第15页
       ·小盾壳霉的生长条件第15-16页
     ·小盾壳霉的寄主范围第16页
     ·小盾壳霉的研发应用现状及其施用方式第16-17页
       ·应用现状第16页
       ·施用方式第16-17页
   ·小盾壳霉对菌核病菌的生防机理及两者的相互作用第17-19页
     ·对菌核病菌的生防机理第17-19页
       ·重寄生作用第17页
       ·溶菌作用第17-18页
       ·抗生作用第18-19页
     ·与核盘菌的相互作用第19页
   ·外界条件对小盾壳霉防治核盘菌的影响第19-20页
   ·小盾壳霉的菌种改良第20页
   ·小盾壳霉的扩大培养第20-2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2-28页
   ·小盾壳霉固体发酵技术研究第22-24页
     ·供试菌株和发酵基质第22页
     ·试验方法第22-24页
       ·加水比例对各培养基质产孢的影响第22页
       ·添加发酵营养液对各培养基质产孢的影响第22-23页
       ·发酵基质及条件的初步筛选第23页
       ·PH值对各培养基质产孢的影响第23页
       ·发酵条件的正交优化第23-24页
   ·小盾壳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4-28页
     ·小盾壳霉的分离、鉴定第24页
     ·生物学特性对比研究第24-28页
       ·不同菌株的形态特征比较第24-25页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第25页
       ·PH值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第25页
       ·光照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第25页
       ·不同营养物质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第25-26页
       ·固体发酵产生孢子的萌发能力测定第26页
         ·不同培养时间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26页
         ·不同营养成分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26页
       ·各菌株对核盘菌的生防潜能第26-28页
         ·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第26-27页
         ·寄生致腐核盘菌菌核能力的测定第27页
         ·油菜离体叶片接种试验第27-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8-46页
   ·小盾壳霉固体发酵技术研究第28-33页
     ·加水比例对各培养基质产孢的影响第28-29页
     ·添加发酵营养液对各培养基质的产孢影响第29-31页
     ·发酵基质初步筛选第31页
     ·PH值对各培养基质的产孢影响第31-33页
     ·多因素正交试验第33页
   ·小盾壳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3-46页
     ·小盾壳霉的分离、鉴定结果第33-34页
     ·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4-46页
       ·不同菌株的形态特征比较第34-35页
       ·温度对小盾壳霉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第35-36页
       ·PH值对小盾壳霉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第36-37页
       ·光照对小盾壳霉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第37-38页
       ·不同营养物质对小盾壳霉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第38-39页
       ·固体发酵产生的孢子的萌发能力第39-40页
         ·不同培养时间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39页
         ·不同营养成分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39-40页
       ·小盾壳霉生防潜能研究第40-46页
         ·各菌株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第40-43页
         ·各菌株致腐核盘菌Ya菌核的能力测定第43页
         ·油菜离体叶片接种试验第43-46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6-50页
   ·小盾壳霉的固体发酵技术第46-48页
   ·小盾壳霉的生物学特性第48-50页
4.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致谢第58-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巢芜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改造应用研究
下一篇:几种阴离子的超分子传感及亚硝酸盐的绿色化分析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