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8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染料分类 | 第14-16页 |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综述 | 第16-20页 |
·传统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综述 | 第16-18页 |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8页 |
·化学处理技术 | 第18-19页 |
·物理处理技术 | 第19页 |
·综合废水处理技术 | 第19-20页 |
·吸附技术概述 | 第20-22页 |
·吸附技术发展 | 第20-21页 |
·吸附质 | 第21-22页 |
·吸附剂 | 第22页 |
·商业活性炭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低成本吸附剂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4-40页 |
·工农业固体废物 | 第25-29页 |
·固体废物生产活性炭 | 第25-27页 |
·农业废弃物 | 第27-29页 |
·工业固体废物 | 第29页 |
·天然材料 | 第29-34页 |
·粘土矿 | 第29-31页 |
·矿物材料 | 第31-32页 |
·沸石 | 第32-33页 |
·泥炭 | 第33-34页 |
·生物吸附剂 | 第34-38页 |
·几丁质和壳聚糖 | 第34-36页 |
·生物质 | 第36-38页 |
·混合吸附剂 | 第38-40页 |
·白腐真菌培养废弃物处理印染废水研究概述 | 第40-44页 |
·白腐真菌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 第40页 |
·利用白腐真菌培养废弃物处理印染废水课题的提出 | 第40-4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42-44页 |
·选题依据 | 第44-48页 |
·所选课题来源 | 第4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44-46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46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46-48页 |
第2章 实验仪器、材料和方法 | 第48-71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8-55页 |
·实验试剂和染料的特性 | 第49-50页 |
·染料溶液最大吸收波长(λ_(max))和标准曲线的确定 | 第50-55页 |
·测定染料溶液最大吸收波长(λ_(max)) | 第50-51页 |
·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染料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λ_(max)) | 第51-53页 |
·染料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3-55页 |
·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 第55-57页 |
·菌种 | 第55页 |
·棉籽壳培养基基质材料 | 第55页 |
·培养基及制备 | 第55-56页 |
·斜面培养基(PDA) | 第55页 |
·原种培养基 | 第55-56页 |
·栽培种培养基 | 第56页 |
·栽培培养基 | 第56页 |
·菌种制备 | 第56页 |
·糙皮侧耳栽培 | 第56页 |
·白腐真菌培养废弃物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 第56-57页 |
·吸附实验 | 第57-63页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57-58页 |
·染料溶液的准备 | 第57页 |
·吸附实验方法 | 第57页 |
·生物吸附量和脱色率的计算 | 第57-58页 |
·动态吸附柱实验 | 第58-61页 |
·穿透曲线的测定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影响因素 | 第60页 |
·动态吸附柱各个参数的计算 | 第60-61页 |
·实验数据分析拟合方法 | 第61-62页 |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 第62-63页 |
·误差项平方和 | 第62页 |
·绝对误差 | 第62页 |
·相对误差 | 第62页 |
·平均标准相对偏差 | 第62-63页 |
·卡方统计参数误差分析 | 第63页 |
·吸附剂的表征与分析 | 第63-71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63-64页 |
·热重分析(TG-DSC) | 第64-68页 |
·零电点(pH_(pzc))测定 | 第68-69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69页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69-71页 |
第3章 染料生物吸附的结果与分析 | 第71-101页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71-88页 |
·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71-74页 |
·粒径影响 | 第74-77页 |
·溶液的盐度对SCHS吸附染料效果的影响 | 第77-79页 |
·吸附剂质量对吸附染料效果的影响 | 第79-82页 |
·温度和染料溶液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82-85页 |
·温度和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85-88页 |
·动态吸附实验 | 第88-95页 |
·柱高的影响 | 第88-91页 |
·流速的影响 | 第91-93页 |
·染料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93-95页 |
·吸附后SCHS的FTIR分析 | 第95-98页 |
·SCHS吸附中性红的FTIR分析 | 第95-96页 |
·SCHS吸附孔雀石绿的FTIR分析 | 第96-97页 |
·SCHS吸附亚甲基蓝的FTIR分析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第4章 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101-151页 |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101-108页 |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 第101-104页 |
·Freundfich等温吸附模型 | 第104页 |
·Redlich-Peterson等温吸附模型 | 第104-105页 |
·Sips等温吸附模型 | 第105-106页 |
·线性和非线性等温吸附模型的比较 | 第106-108页 |
·等温吸附模型非线性拟合 | 第108-124页 |
·拟合结果 | 第108-115页 |
·非线性拟合的误差分析 | 第115-124页 |
·等温吸附模型线性拟合 | 第124-150页 |
·线性拟合结果 | 第124-138页 |
·非线性拟合的误差分析:理论数据与试验数据的比较 | 第138-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5章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151-173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151-154页 |
·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151-152页 |
·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152-153页 |
·粒子扩散动力学模型 | 第153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线性和非线性方程的比较 | 第153-154页 |
·准一级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线性和非线性拟合结果比较 | 第154-166页 |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166页 |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166-167页 |
·粒子扩散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167-171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173页 |
第6章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173-184页 |
·热力学模型 | 第173-175页 |
·Gibbs自由能变、焓变和熵变 | 第173-174页 |
·润湿热 | 第174页 |
·吸附热 | 第174-175页 |
·吸附热力学模型的拟合和分析 | 第175-177页 |
·SCHS吸附染料的固相-液相体系热量变化的测量 | 第177-183页 |
·C80微量热仪工作原理 | 第178-179页 |
·实验方法 | 第179-180页 |
·测试结果和分析 | 第180-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183-184页 |
第7章 动态吸附机理分析 | 第184-195页 |
·动态吸附柱吸附模型 | 第184-186页 |
·Thomas动态吸附柱动力学模型 | 第184页 |
·BDST(The bed service time)动态吸附柱动力学模型 | 第184-186页 |
·THOMAS动态吸附柱动力学模型的应用和拟合 | 第186-192页 |
·BDST(THE BED SERVICE TIME)动态吸附柱动力学模型的应用和拟合 | 第192-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193-195页 |
结论 | 第195-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18页 |
致谢(一) | 第218-219页 |
致谢(二) | 第219-2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与科研成果 | 第221-222页 |
附录1:英语缩略语 | 第222-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