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驾驶员因素的山区双车道公路关键参数研究
| 摘要 | 第1-16页 |
| Abstract | 第16-19页 |
| 第1章 绪 论 | 第19-2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20-23页 |
| ·交通事故中人的因素 | 第20-21页 |
| ·道路线形设计新理论 | 第21-22页 |
| ·人因工程学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应用理论 | 第23页 |
| ·贯彻的原则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 ·几个概念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论文结构与主要成果 | 第26-28页 |
| ·论文结构 | 第26-27页 |
| ·论文主要成果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9-45页 |
| ·国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29-38页 |
| ·道路线形 | 第29-32页 |
| ·驾驶舒适性 | 第32-38页 |
| ·国内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 第38-42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38-39页 |
| ·国内研究的进展 | 第39-42页 |
| ·已有成果综述及本论文研究方向的确定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3章 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 | 第45-67页 |
| ·实验设计 | 第45-57页 |
| ·实验总体构想 | 第45-47页 |
|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47-51页 |
| ·实验车 | 第51-52页 |
| ·实验路段 | 第52-53页 |
| ·实验人员 | 第53-54页 |
| ·实验环境 | 第54-55页 |
| ·数据采集方法 | 第55-57页 |
| ·数据处理 | 第57-66页 |
| ·数据的初步处理 | 第57-60页 |
| ·线形分级的目的 | 第60页 |
| ·线形分级的方法 | 第60-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4章 驾驶舒适性基础理论与紧张度 | 第67-85页 |
| ·驾驶舒适性的心生理素质特征 | 第67-70页 |
| ·驾驶舒适性的心生理特征 | 第67-70页 |
| ·驾驶舒适性的研究方法 | 第70页 |
| ·心生理反应的测试方法和手段 | 第70-74页 |
| ·测试心生理反应的原理 | 第70-71页 |
| ·驾驶员心理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71-74页 |
| ·驾驶员行车紧张性与心率的关系及测试 | 第74-75页 |
| ·驾驶员行车心率的波谱分析 | 第75-81页 |
| ·概述 | 第75-77页 |
| ·行车心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77-79页 |
| ·行车心率的功率谱分析 | 第79-81页 |
| ·驾驶员紧张度的分析 | 第81-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第5章 平曲线参数与车速和心率的关系 | 第85-96页 |
| ·85%位车速的确定 | 第85页 |
| ·加速特性 | 第85-86页 |
| ·速度的特性 | 第86-88页 |
| ·大半径平曲线上速度与心率的关系 | 第87页 |
| ·小半径平曲线上速度与心率的关系 | 第87-88页 |
| ·平曲线运行速度与驾驶特性研究 | 第88-95页 |
| ·平曲线半径与速度运行特性及模型 | 第88-90页 |
| ·偏相关分析的介绍 | 第90-92页 |
| ·两反向曲线之间最短直线长度的研究 | 第92-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第6章 驾驶员呼吸率和心率与纵坡的研究 | 第96-118页 |
| ·呼吸与纵坡坡长的关系 | 第96-99页 |
| ·顺直路段速度与呼吸率的关系 | 第96页 |
| ·下坡路段坡长与呼吸率的关系 | 第96-97页 |
| ·下陡坡路段坡长与呼吸率的关系 | 第97-99页 |
| ·纵坡上驾驶员心率变化分析 | 第99-107页 |
| ·控制坡长下的心率增长率和坡度关系 | 第99-103页 |
| ·控制坡度下的心率增长率和坡长与速度关系 | 第103-107页 |
| ·驾驶员心率模型 | 第107-117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107-114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114-117页 |
| ·心率增长率模型的说明 | 第117页 |
| ·小结 | 第117-118页 |
| 第7章 超高与弯坡路段的线形指标 | 第118-126页 |
| ·超高对运行速度影响模型 | 第118-119页 |
| ·超高与心生理特征的影响模型 | 第119-121页 |
| ·弯坡上心理生理特性及模型 | 第121-125页 |
| ·单因素分析 | 第121-123页 |
| ·多因素分析及阈值的确定 | 第123-125页 |
| ·小结 | 第125-126页 |
| 第8章 综合评价 | 第126-137页 |
| ·协同学原理 | 第126-128页 |
| ·协同学理论简介 | 第126页 |
| ·协同学系统的特点 | 第126-127页 |
| ·协同学系统的应用 | 第127-128页 |
| ·协同振荡模型的建立 | 第128-131页 |
| ·模型的一般式 | 第128-129页 |
| ·协同振荡模型的标准式 | 第129-131页 |
| ·协同振荡模型的验证 | 第131-135页 |
| ·定性分析 | 第131-133页 |
| ·定量分析 | 第133-135页 |
| ·验证结果 | 第135页 |
| ·示例 | 第135-136页 |
| ·项目简介 | 第135-136页 |
| ·检测结果 | 第1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 结论 | 第137-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4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 第147-151页 |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