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前言 | 第8-16页 |
|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关于教师能力的研究 | 第9-10页 |
| ·关于体育教师的能力研究 | 第10-12页 |
| ·关于健美操教师能力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健美操教师能力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 第13-16页 |
| ·能力 | 第13-15页 |
| ·能力结构 | 第15页 |
| ·能力与知识、智力、素质的关系 | 第15-16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 ·问卷发放情况 | 第16-17页 |
| ·问卷效度检验 | 第17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17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7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17页 |
| ·研究步骤 | 第17-18页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8-33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基本结构分析 | 第18-21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年龄结构 | 第18-19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性别结构 | 第19-20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学历结构 | 第20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的学缘结构 | 第20-21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的职称结构 | 第21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能力的构成 | 第21-26页 |
| ·教学能力 | 第22-23页 |
| ·准确示范和精炼讲解能力 | 第22页 |
| ·培养学生健美操学习能力 | 第22-23页 |
| ·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 第23页 |
| ·计算机运用能力 | 第23页 |
| ·创新能力 | 第23-24页 |
| ·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 | 第23页 |
| ·竞技健美操动作创新能力 | 第23-24页 |
| ·科研能力 | 第24页 |
| ·训练能力 | 第24-25页 |
| ·科学选材能力 | 第24页 |
| ·训练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能力 | 第24页 |
| ·裁判能力 | 第24-25页 |
| ·专项技术能力 | 第25页 |
| ·专项理论能力 | 第25页 |
| ·人际交往的能力 | 第25-26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能力状况分析 | 第26-31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 | 第26-27页 |
| ·准确示范和精练讲解能力 | 第26-27页 |
| ·培养学生健美操学习能力 | 第27页 |
| ·计算机运用能力 | 第27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创新能力分析 | 第27-28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训练能力分析 | 第28-29页 |
| ·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选材能力 | 第28页 |
| ·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管理训练组织能力 | 第28-29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科研能力分析 | 第29-30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专项理论与技术能力分析 | 第30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分析 | 第30-31页 |
| ·影响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能力的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 第31页 |
| ·教学任务重 | 第31-32页 |
| ·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 第32页 |
| ·裁判等级偏低 | 第32页 |
| ·缺少带队健美操比赛机会 | 第32-33页 |
| 4 培养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师能力的对策 | 第33-35页 |
| ·提高学校领导对健美操教师能力培训的重视程度 | 第33页 |
| ·完善健美操教师能力培训方式 | 第33-34页 |
| ·提供带队比赛的机会促进健美操教师教学、训练、科研能力的发展 | 第34页 |
| ·以人才的补充来改善健美操教师年龄结构 | 第34页 |
| ·以合理布局,追求互补优势来完善健美操教师学缘结构 | 第34-35页 |
| 5 结论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5页 |
| ·建议 | 第35-36页 |
| 6. 致谢 | 第36-37页 |
| 7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附件 | 第39-44页 |
| 附件1: | 第39-40页 |
| 附件2: | 第40-44页 |
| 附件3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