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村窑白地黑花瓷研究
1.绪言 | 第1-21页 |
1.1 扒村的区位及其资源 | 第13-16页 |
1.2 扒村窑的窑址分区 | 第16-19页 |
1.3 相关文献描述及其研究 | 第19-21页 |
2.扒村窑白地黑花瓷的烧制年代 | 第21-55页 |
2.1 标本采样及器型分析 | 第21-42页 |
2.2 标本分组与年代推断 | 第42-48页 |
2.3 三个发展的历史时期 | 第48-55页 |
2.3.1 发生期:北宋末 | 第48页 |
2.3.2 兴盛期:金代 | 第48-49页 |
2.3.3 式微期:元代 | 第49-55页 |
3.扒村窑白地黑花瓷的纹饰类型 | 第55-89页 |
3.1 基本元素 | 第55-56页 |
3.2 主体纹样 | 第56-73页 |
3.2.1 折枝草叶纹 | 第57-60页 |
3.2.2 散草纹 | 第60-64页 |
3.2.3 连续卷草纹 | 第64页 |
3.2.4 单株草叶纹 | 第64-68页 |
3.2.5 小结:“三叶型”及其变异 | 第68-73页 |
3.3 其他纹样 | 第73-89页 |
3.3.1 祥瑞纹样 | 第73-82页 |
3.3.2 几何纹样 | 第82-84页 |
3.3.3 书法纹饰 | 第84-89页 |
4.扒村窑与相关窑口的共生关系 | 第89-100页 |
4.1 与磁州窑的关系 | 第89-94页 |
4.2 与河南地区民窑的关系 | 第94-100页 |
4.2.1 鹤壁集窑 | 第94-97页 |
4.2.2 窑沟窑 | 第97-98页 |
4.2.3 钧台窑 | 第98-100页 |
5.结语 | 第100-105页 |
5.1 兴衰原因 | 第100-103页 |
5.2 扒村类型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附录 | 第110-165页 |
1 河北观台磁州窑址出土的白地黑花瓷标本列表 | 第110-121页 |
2 鹤壁集窑出土的白地黑花瓷器标本列表 | 第121-126页 |
3 禹州市神垕镇刘家门窑出土自地黑花瓷标本列表 | 第126-128页 |
4 河南焦作当阳峪窑所出土的白地黑花瓷列表 | 第128-130页 |
5 各地出土或收藏的宋代瓷器列表 | 第130-142页 |
6 各地出土或收藏的金代瓷器列表 | 第142-151页 |
7 各地出土或收藏的元代瓷器列表 | 第151-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