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

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问题研究

引论第1-18页
 一、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12-14页
 二、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第14-15页
 三、论文写作的难点和创新第15-16页
 四、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第16-18页
第一章 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理论基础第18-35页
 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第18-21页
  一、制度变迁是社会转型的前提第18-20页
  二、当代社会转型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第20-21页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经济周期第21-25页
  一、市场失灵是产生经济周期的内在原因第21-24页
  二、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第24-25页
 第三节 宏观调控与反经济周期第25-28页
  一、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第25-26页
  二、反经济周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6-28页
 第四节 实证分析:转型期的反经济周期问题第28-35页
  一、中国转型期的反经济周期问题第29-32页
  二、俄罗斯转型期的反经济周期问题第32-35页
第二章 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基础理论第35-65页
 第一节 反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第35-43页
  一、反经济周期的产生第35页
  二、反经济周期的目标体系第35-37页
  三、反经济周期的政策工具第37-39页
  四、反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国家计划第39-41页
  五、反经济周期的局限第41-42页
  六、实证分析:以美国为例的西方国家反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践发展简述第42-43页
 第二节 我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理论分析第43-65页
  一、中国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分析第43-52页
  二、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一般性分析第52-58页
  三、转型期经济周期中的特殊现象:滞胀第58-59页
  四、转型期经济周期中的新兴现象:通缩第59-62页
  五、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特征——独特的两难困境第62-65页
第三章 影响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基本因素第65-82页
 第一节 政治因素第65-69页
  一、意识形态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65-66页
  二、政治局势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66-67页
  三、政治治理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67-68页
  四、政治关系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68-69页
 第二节 经济因素第69-73页
  一、经济阶段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69-70页
  二、经济体制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70-72页
  三、经济结构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72-73页
 第三节 文化因素第73-77页
  一、社会心理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74-75页
  二、社会文化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75页
  三、人文关系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75-76页
  四、文化因素的进一步思考第76-77页
 第四节 其它因素第77-82页
  一、全球化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77-80页
  二、国际竞争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80-82页
第四章 影响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具体因素第82-107页
 第一节 因素之一:储蓄第82-86页
  一、我国转型期居民储蓄基本情况第82-83页
  二、储蓄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83-85页
  三、基于储蓄影响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取向第85-86页
 第二节 因素之二:投资第86-89页
  一、我国转型期投资的基本情况第86-87页
  二、投资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87-88页
  三、基于投资影响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取向第88-89页
 第三节 因素之三:物价第89-94页
  一、我国转型期物价变动的基本情况第89页
  二、物价变动对反经济周期的影响第89-94页
  三、基于物价影响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取向第94页
 第四节 因素之四:货币政策第94-99页
  一、我国转型期货币政策演变的基本历程第95-96页
  二、货币政策对反经济周期的基本作用机理第96-99页
  三、货币政策对反经济周期的基本含义第99页
 第五节 因素之五:财政政策第99-103页
  一、我国转型期财政政策的基本特征第99-103页
  二、财政政策对反经济周期的基本含义第103页
 第六节 因素之六:国际收支第103-106页
  一、我国转型期国际收支变动及影响第103-105页
  二、国际收支对反经济周期的作用机理第105页
  三、国际收支影响对反经济周期的基本含义第105-106页
 第七节 小结第106-107页
第五章 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基本框架第107-130页
 第一节 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目标选择:简易模型的量化第107-115页
  一、适度经济增长模型第107-110页
  二、合理的经济波动区间第110-114页
  三、小结第114-115页
 第二节 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一般运作第115-118页
  一、反经济周期的操作原则第115-116页
  二、反经济周期的操作方式第116-118页
 第三节 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短期机制——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第118-124页
  一、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基本准则第118页
  二、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基本内容第118-120页
  三、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战略: 一个中心,二个基点第120-123页
  四、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作用的局限性第123-124页
 第四节 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长远机制——有效供求管理第124-130页
  一、转型期的有效供求管理第124-125页
  二、转型期的有效需求管理——后梯度发展战略的策应第125-126页
  三、转型期的有效供给管理——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启示第126-130页
第六章 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绩效分析第130-148页
 第一节 我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取得的绩效第130-140页
  一、经济周期的监测预警第130-132页
  二、反经济周期的方式方法第132页
  三、反经济周期的工具体系第132-139页
  四、反经济周期的目标完成第139-140页
 第二节 我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基本启示第140-148页
  一、充分把握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140-143页
  二、全面掌握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基本特点第143-145页
  三、灵活组合和运用反经济周期的政策工具第145-146页
  四、坚持市场化方向和转型期特色的相互结合第146-147页
  五、坚持短期调控的充分性和长期调控的必要性第147-148页
第七章 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战略的研究第148-173页
 第一节 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战略的一般分析第148-160页
  一、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模式选择第148-151页
  二、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调控对象第151-154页
  三、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运行环境第154-158页
  四、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运行机制第158-160页
 第二节 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的战略选择第160-173页
  一、健全宏观经济的监测预警体系第161-164页
  二、完善反经济周期的系统性机制第164-167页
  三、建立反经济周期的绩效评价体系第167-173页
结束语第173-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8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85-186页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下一篇:扒村窑白地黑花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