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3页 |
| ·植物生活史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植物生活史概述 | 第10页 |
| ·植物生活史的研究内容及现状 | 第10页 |
| ·植物生活史对策的研究 | 第10-12页 |
| ·植物生活史型的研究 | 第12-14页 |
| ·植物生活史型的多样性及动态研究 | 第12-14页 |
| ·植物生活史型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 第14-16页 |
| ·温度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光照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 第15页 |
| ·水分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 第15-16页 |
| ·抗氧化剂——抗坏血酸、谷胱甘肽 | 第16-20页 |
| ·抗坏血酸的生物合成及功能 | 第16-17页 |
| ·抗坏血酸在维持氧化还原状态过程中的调控 | 第17-18页 |
| ·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及功能 | 第18-19页 |
| ·谷胱甘肽在维持氧化还原状态过程中的调控 | 第19-20页 |
| ·长春花的基本特征及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 ·长春花叶片光合能力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 ·抗坏血酸氧化还原型的测定方法 | 第23-25页 |
| ·抗坏血酸还原型(ASC)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 ·抗坏血酸氧化型(DHA)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 ·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型测试方法 | 第25-29页 |
| ·谷胱甘肽还原酶循环法(GR-DTNB)原理 | 第25-26页 |
| ·谷胱甘肽还原型(GSH)标准曲线的制定方法 | 第26-27页 |
| ·样品中谷胱甘肽还原型(GSH)的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 ·谷胱甘肽氧化型(GSSG)标准曲线制定及样品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 ·长春花形态特征分析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取样方法及实验方法 | 第29页 |
| ·统计方法 | 第29-30页 |
| 3 长春花不同发育阶段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的动态变化 | 第30-33页 |
| ·实验设计 | 第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 ·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3页 |
| 4 长春花内源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对不同生境条件的响应 | 第33-45页 |
| ·长春花内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对光照的响应 | 第33-35页 |
|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 ·实验材料处理及检测方法 | 第33页 |
| ·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 ·小结 | 第35页 |
| ·长春花内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对温度的响应 | 第35-39页 |
| ·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 ·实验材料处理及检测方法 | 第36页 |
|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长春花内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对干旱的响应 | 第39-41页 |
| ·实验设计 | 第39页 |
| ·实验材料处理及检测方法 | 第39页 |
| ·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长春花内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对外施激素的响应 | 第42-45页 |
| ·实验设计 | 第42页 |
| ·实验材料处理及检测方法 | 第42页 |
| ·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5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量变与长春花生活史型的关系 | 第45-64页 |
| ·引言 | 第45-50页 |
| ·植物生活史型的形成机制 | 第45-47页 |
| ·长春花生活史型的划分依据 | 第47-49页 |
| ·长春花生活史型的定量化分析 | 第49-50页 |
| ·长春花生活史型趋势的划定及验证 | 第50-63页 |
| ·不同温度、光照下长春花内源抗坏血酸、谷胱甘肽与生活史型的关系 | 第50-55页 |
| ·不同土壤湿度下长春花内源抗坏血酸、谷胱甘肽与生活史型的关系 | 第55-59页 |
| ·激素处理下长春花内源抗坏血酸、谷胱甘肽与生活史型的关系 | 第59-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