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9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9-12页 |
第二章 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 | 第12-24页 |
·产业集群的理论 | 第12-14页 |
·产业集群的定义 | 第12页 |
·产业集群的特性 | 第12页 |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第12-14页 |
·竞争力理论 | 第14-20页 |
·竞争力的概念 | 第14-15页 |
·竞争力的来源 | 第15页 |
·竞争力的一般理论 | 第15-20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般理论 | 第20-24页 |
·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概念的三种观点 | 第20-22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 第22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特征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法 | 第24-38页 |
·企业竞争力一般评价方法 | 第24-27页 |
·因素分析法 | 第24-25页 |
·对比差距法 | 第25页 |
·内涵解析法 | 第25-26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6页 |
·灰色多层次评价法 | 第26-27页 |
·综合指数评价法 | 第27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显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隐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 | 第29-31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原则 | 第29-30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31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1-38页 |
·层次分析法(AHP 法)的原理与步骤 | 第32-35页 |
·熵值法确定权重的原理与步骤 | 第35-36页 |
·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 | 第36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过程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国内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 第38-60页 |
·国际汽车产业集群状况 | 第38-39页 |
·国内汽车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 第39-44页 |
·长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现状 | 第39-40页 |
·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现状 | 第40-41页 |
·东北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现状 | 第41-42页 |
·京津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现状 | 第42-43页 |
·华中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现状 | 第43-44页 |
·西南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现状 | 第44页 |
·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显性竞争力评价 | 第44-58页 |
·2001 年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显性竞争力评价 | 第45-49页 |
·2002 年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显性竞争力评价 | 第49-52页 |
·2003 年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显性竞争力评价 | 第52-55页 |
·2004 年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显性竞争力评价 | 第55-58页 |
·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隐性竞争力评价 | 第58页 |
·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58-60页 |
·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第59-60页 |
结束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摘要 | 第68-72页 |
ABSTRACT | 第7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