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缩略表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1. mRNA 非翻译区概述 | 第9-12页 |
| ·mRNA 非翻译区 | 第9页 |
| ·mRNA 非编码区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2. RNA 结合蛋白概述 | 第12-15页 |
| ·RNA 结合蛋白及其结构域 | 第12-13页 |
| ·RNA 结合蛋白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3. EGFR 概述 | 第15-18页 |
| ·EGFR 的结构 | 第15页 |
| ·EGFR 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4. 蛋白质亲和沉降技术 | 第18-20页 |
| ·蛋白质亲和沉降技术流程 | 第18-20页 |
| ·蛋白质亲和沉降技术的应用 | 第20页 |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MBP-MS2 融合蛋白纯化及MBP-MS2-RNA 亲和柱的制备 | 第21-3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1-22页 |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 ·生物材料 | 第22页 |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2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 ·构建MBP-MS2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 第22-24页 |
| ·引物设计 | 第22页 |
| ·制备感受态细胞 | 第22-23页 |
| ·扩增mbp-MS2 基因片段 | 第23页 |
| ·构建pET-28(a)-6His-MBP-MS2 重组载体 | 第23页 |
| ·扩增pET-28(a)-6His-MBP-MS2 重组质粒 | 第23-24页 |
| ·转化BL21 | 第24页 |
| ·表达MBP-MS2 融合蛋白 | 第24-25页 |
| ·纯化MBP-MS2 融合蛋白 | 第25-26页 |
| ·样品制备 | 第25页 |
| ·Amylose Resin 亲和纯化 | 第25-26页 |
| ·Ni2+柱亲和纯化 | 第26页 |
| ·SDS-PAGE 鉴定纯化结果 | 第26页 |
| ·MBP-MS2-RNA beads 的制备 | 第26-27页 |
|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26页 |
| ·MBP-MS2 与Amylose Resin 结合 | 第26-27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7-30页 |
| ·mbp-MS2 基因片段PCR 结果图谱 | 第27页 |
| ·pET-28(a)-6His-MBP-MS2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图谱 | 第27-28页 |
| ·pET-28(a)-6His-MBP-MS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图谱 | 第28页 |
| ·MBP-MS2 融合蛋白纯化过程SDS-PAGE 图谱 | 第28-29页 |
| ·Ni2+柱洗脱蛋白溶液蛋白质浓度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与EGFR-3'UTR 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复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30-47页 |
| 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0-33页 |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 ·主要材料 | 第30-31页 |
|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 ·分析软件 | 第31页 |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1-3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3-38页 |
| ·HeLa 全细胞裂解液上清的制备 | 第33页 |
| ·HeLa 细胞的培养 | 第33页 |
| ·HeLa 全细胞收集 | 第33页 |
| ·体外转录EGFR-3'UTR | 第33-34页 |
| ·体外转录模板制备 | 第33-34页 |
| ·MEGAscript? T7 试剂盒体外转录EGFR 3’UTR | 第34页 |
| ·蛋白质沉降步骤 | 第34-35页 |
| ·SDS-PAGE | 第35-38页 |
| ·样品制备 | 第35页 |
| ·SDS-PAGE | 第35-36页 |
| ·银染及图像分析 | 第36页 |
| ·胶内酶解 | 第36-37页 |
| ·MALDI-TOF-TOF 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搜索 | 第37页 |
|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第37-38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8-41页 |
| ·PCR 扩增EGFR 3'UTR 基因结果 | 第38页 |
| ·甲醛变性凝胶电泳结果 | 第38-39页 |
| ·SDS-PAGE 结果 | 第39页 |
| ·质谱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及鉴定的结果 | 第39-40页 |
| ·免疫印迹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 4. 讨论 | 第41-47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 1. 结论 | 第47页 |
| 2. 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8页 |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