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欺诈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信用证欺诈的概述 | 第11-28页 |
| ·信用证欺诈的含义 | 第11-12页 |
|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的规定 | 第11页 |
| ·《美国统一商法典》(UCC)的规定 | 第11-12页 |
| ·中国的规定 | 第12页 |
| ·信用证欺诈的成因 | 第12-16页 |
| ·信用证欺诈的根本诱因—信用证机制自身的缺陷 | 第12-13页 |
| ·信用证欺诈者的贪利心理 | 第13-14页 |
| ·信用证被欺诈者自身存在弱点 | 第14-15页 |
| ·信用证欺诈的其他因素 | 第15-16页 |
| ·信用证欺诈的方式 | 第16-20页 |
| ·受益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 | 第16-17页 |
| ·开证申请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 | 第17-19页 |
| ·受益人与船东共谋的信用证欺诈 | 第19页 |
| ·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共谋的信用证欺诈 | 第19页 |
| ·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共谋的信用证欺诈 | 第19-20页 |
| ·信用证欺诈的危害 | 第20-21页 |
| ·对信用证机制乃至国际贸易的危害 | 第20页 |
| ·对有关当事人的危害 | 第20-21页 |
| ·对相关国家的危害 | 第21页 |
| ·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 第21-28页 |
| ·信用证欺诈的国际防范 | 第21-23页 |
| ·信用证贸易商的自我防范 | 第23-25页 |
| ·银行的防范 | 第25-28页 |
| 第2章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 第28-42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内涵与发展 | 第28-29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内涵 | 第28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发展 | 第28-29页 |
| ·国际商会对信用证欺诈例外的态度 | 第29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特点 | 第29-30页 |
| ·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 第29-30页 |
| ·是利益冲突的权衡 | 第30页 |
| ·是对“独立性原则”的完善和制约 | 第30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 ·“欺诈使得一切无效” | 第30-31页 |
| ·“诚实信用原则” | 第31页 |
|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 | 第31-32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适用 | 第32-38页 |
| ·欺诈例外原则下欺诈的认定 | 第32-36页 |
| ·‘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要件 | 第36-38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豁免 | 第38-42页 |
| ·“欺诈例外”豁免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 ·“欺诈例外”豁免的原则 | 第39-40页 |
| ·“欺诈例外”豁免的情形 | 第40-42页 |
| 第3章 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 | 第42-54页 |
| ·银行拒付与法院禁令 | 第42-52页 |
| ·开证行拒付 | 第42-45页 |
| ·法院禁令 | 第45-52页 |
| ·信用证欺诈的其他救济措施 | 第52-54页 |
| ·英国法院的玛利华禁令 | 第52-53页 |
| ·大陆法系的司法保全 | 第53-54页 |
| 第4章 国内信用证欺诈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 第54-62页 |
| ·信用证欺诈的相关法律制度概况 | 第54-56页 |
| ·《纪要》 | 第54-55页 |
| ·《13号文》 | 第55-56页 |
| ·信用证欺诈立法与司法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6-59页 |
| ·信用证欺诈立法不足 | 第56-58页 |
| ·司法实践存在漏洞 | 第58-59页 |
| ·完善我国相关立法与司法的建议 | 第59-62页 |
| ·制订和颁布专门立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 第59页 |
| ·明确信用证实质性欺诈的认定 | 第59-60页 |
| ·严格信用证欺诈司法救济的举证标准 | 第60页 |
| ·提高法院司法水平,防止信用证欺诈例外的滥用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