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桩基与桩间土共同工作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5-11页
   ·课题的来源和背景第5页
   ·桩土共同作用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第5-10页
     ·桩基荷载传递机理第6页
     ·桩土共同作用的理论研究第6-10页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第二章 桩土体系的非线性有限元法第11-21页
   ·概述第11页
   ·基本理论第11-14页
     ·与一般弹性有限单元法的相同点第11-13页
     ·与一般弹性有限单元注的不同点第13-14页
   ·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第14-16页
   ·接触单元的数学模型第16-20页
   ·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大型有限元软件部分功能简介第21-25页
   ·ANSYS第21-23页
     ·荷载步文件第21-22页
     ·单元生死第22页
     ·接触单元第22-23页
   ·ADINA第23-25页
     ·时间函数第23-24页
     ·单元生死第24页
     ·接触单元第24-25页
第四章 有限元法的可行性分析第25-37页
   ·概述第25-26页
   ·初始地应力和松弛效应的实现方法第26-27页
   ·模型的形式第27-29页
   ·本课题模型采用边界条件的有效性分析第29-30页
   ·初始地应力模拟的有效性分析第30-31页
   ·松弛效应模拟的有效性分析第31-32页
   ·对引入接触单元的的可行性分析第32-34页
   ·网格密度和计算结果之间的关系分析第34-37页
第五章 有关土体本构关系的算例研究第37-45页
   ·江西地质第37页
   ·压缩模量E_s与弹性模量E_0的确定第37-39页
   ·土体的几种土体本构模型第39-41页
     ·Mohr-Coulomb准则第39页
     ·Drucker-Prager准则第39-41页
     ·ANSYS、ADINA中Drueker-Prager本构模型的对比第41页
   ·条形刚性基础算例第41-45页
第六章 桩土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第45-77页
   ·概述第45页
   ·无扩底单桩模型第45-68页
     ·模型尺寸及参数的确定原则第45页
     ·模型的几何尺寸及物理参数第45-48页
     ·结果数据处理和分析第48-68页
   ·扩底单桩模型第68-77页
     ·模型尺寸及参数的确定原则第68-69页
     ·模型的几何尺寸及物理参数第69-71页
     ·结果数据处理和分析第71-7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从生态位的视角出发
下一篇: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