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9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9-14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9页 |
(二) 试验病例标准 | 第9-10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四) 治疗及观察方法 | 第11-12页 |
(五) 疗效评定标准及统计方法 | 第12-14页 |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4-17页 |
(一) 临床疗效 | 第14页 |
(二) 中医证候疗效及积分变化情况 | 第14-15页 |
(三) 治疗前后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变化 | 第15页 |
(四) 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 | 第15-16页 |
(五)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变化情况 | 第16页 |
(六) 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变学变化情况 | 第16-17页 |
(七) 安全性观测及不良反应 | 第17页 |
三、试验小结 | 第17-19页 |
讨论 | 第19-37页 |
一、糖尿病肾病的现代研究 | 第19-22页 |
(一)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 第19-22页 |
(二) 糖尿病肾病的西医防治措施 | 第22页 |
二、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第22-24页 |
(一)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3页 |
(二) 对辨证论治的认识 | 第23-24页 |
三、导师学术思想探讨 | 第24-26页 |
(一) 气虚 | 第24-25页 |
(二) 阴虚 | 第25页 |
(三) 脾虚 | 第25页 |
(四) 肾虚 | 第25-26页 |
(五) 瘀血阻滞和水湿内停是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又成为致病因素 | 第26页 |
四、中医治疗原则确立和方药组成和分析 | 第26-34页 |
(一) 方药组成 | 第26页 |
(二) 方药分析 | 第26-30页 |
(三)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0-34页 |
五、临床疗效评价 | 第34-35页 |
六、机制探讨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综述 | 第39-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详细摘要 | 第48-52页 |